从 2023 年 10 月 22 日开始,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坚持每周更新一篇 ARTS 文章,就继续运营这个公众号并群发。
所以前面 10 篇都没有群发记录,基本是偷偷在写 —— 主要想验证自己能否坚持下来,万一失败了,反正也不会有人知道。
但当时心里一直想着:要做就做好,要么就不做。没有不清不楚、不黑不白、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
这个打卡活动,我从 2020 年 4 月底购买陈皓《左耳听风》课程时就知道了,起初打算试试看,后来不知怎么就不了了之。这次重拾起来主要有三个目的:
- 平时上班敲代码的机会变少,想通过刷算法题保持对代码的感觉。
- 我有一份问题清单,记录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技术点和小技巧,但一直没整理,打算通过 Tip 模块倒逼自己梳理。
- 老生常谈的英语学习。
前期坚持的效果还不错,印象中没补几次卡,应该就是过年放假时间长了点,其他时候都还好。
起初计划每周阅读 Medium 上的文章,说实话,上面的文章质量真不错,而且这个网站没有广告,阅读体验特别好。
我做 Review 这件事的流程基本是:自己先看一遍,看不懂的用欧路翻译插件一键自动记录到生词本,了解大概内容后自己翻译,再用有道翻译原文,对比两者的差异。
这个模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 Medium 上的文章有时太长,自行翻译太费时间,加上需要翻墙,在公司看文章很不方便,于是换成在 Breaking News English 网站翻译新闻短文,一方面文章篇幅短,另一方面不用翻墙,还能了解新闻资讯。
在这个网站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看英文文章不发怵了,不管多长都能硬着头皮看下去,总觉得自己马上就能看懂了。但这种感觉没持续多久,就又回归正常状态了。
说真的,我很讨厌英语,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呢?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前提是你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当然也可以用翻译软件,但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只有了解了文化和风俗习惯,应对问题,才能游刃有余。这是翻译软件无法替代的。
坚持这个打卡活动到某个时间点时,我突然觉得差不多了,就是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了。当时计划在 2024 年 10 月 22 日结束这个打卡活动。
但刚好《黑神话:悟空》8 月底开售,我想自己都等了 4 年了,Windows 电脑和游戏手柄都有,装备齐全,没理由不去玩,一玩才发现,这质量也太高了吧,远远超出预期。
9 月初通关《黑神话:悟空》后,我真正对魂类游戏产生了兴趣,想起 2017 年买的《黑暗之魂 3》,每次玩都因为不知道怎么玩,也不看攻略,再加上都是骷髅有点吓人,玩了几次,实在玩不下去,就作罢了。
这次趁热打铁,我把老贼的《黑暗之魂 3》通关了,通关后才感叹这真是艺术品啊。它在我 Steam 游戏库里吃灰快 8 年,直到现在,我才真正体验到这部作品为什么是史诗级别的。接着我又通关了老贼的《艾尔登法环》,这部年度游戏也是神作,就不多说了。
前前后后花了很多时间在游戏上,ARTS 打卡活动就经常断掉,只能攒起来恶补,每周一次的打卡规定也形同虚设。
但我一点都不慌,也不觉得心虚,因为我已经不需要这些来证明自己能坚持这个打卡活动了。
我坚信,即使是现在,我依然可以按严格的每周一更频率坚持打卡,只是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从 2023 年 5 月 13 日陈皓过世到现在已经 2 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在《关于陈皓,二三事》这篇文章里介绍过一些交集,虽然我们从未沟通过,但我还是很感恩。
陈皓文章中体现的一些东西一直激励着我,虽说他是后端,我是前端,那个课程大部分内容是后端、大数据、Go 语言、各种服务器知识等,和我关联不大,但他在做人做事、职业规划、工作学习上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很是受用。
现在真的要结束了,想起过去快两年在电脑前码字的时光,不管是艳阳高照的白天,还是灯火通明的深夜,我都是开心的,也觉得很值得。
我相信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