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
  2. 今天我们要分析一条革命性的理论——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3. 我们与运动员合作成功的秘诀并非在于技巧或战略。人们通常认为,才华横溢的人面对挑战时只要配备足够技能,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却并非如此。精力才是完全点燃才华和技能的正解。
  4. 人们极少考虑我们消耗了多少精力储备,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能够随用随取。事实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耗尽了我们的精力储备——尤其由于我们不对随着年龄出现的能力减退做任何补救。通过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可以极大地减缓身体和思维的衰退,并切实地深化情感和精神的能力,直至生命的尽头。
  5. 如果某件事你每次做之前都需要思考,你很可能不会长久坚持这件事。
  6. 通过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现,这条理论最初由斐洛斯特拉图斯提出,他是古希腊运动员训练手册的编撰者。随着训练强度增大、对运动员要求提高,能力的恢复和补偿程度也必然相应增加,否则,运动员的表现将会逐渐下降。
  7. 持续健身能带来身心改善,但若停止一周,曾经的改善就会大幅退步,只要停止4周,这种改善就会完全消失。
  8. 自然本身存在规律的脉动,在活跃和休息之间有节奏、波浪形地交替。涨潮退潮,四季更替,日升日落,不胜枚举。同理,所有有机体都遵从恒久的节奏——鸟类迁徙,熊类冬眠,松鼠收集坚果,鱼儿产卵,生物的活动都有一定的间歇。
  9. 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维持机能和保持健康的关键。相反,单线化运动最终会导致机能障碍和死亡。想象一幅健康的脑电图或心电图是如何起伏波动的,再想象它的反面,是不是一条直线?
  10. 我拥有在任何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能力,摒弃那些让我分心的事物。然而,我无法在打完18洞的过程里始终集中精力,即便可以,我怀疑我的思维也会过度损耗,思维变得混沌,最终还是无法推杆入洞。因而我制订了一套步骤,帮助我完成从高度集中到惬意放松的过渡,反之亦然。
  11. 从最实用的角度看,全情投入的能力取决于周期性休息的能力。
  12. 科技的进步永不止息。它本该帮我们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事物,然而却成为现实中导致我们无法全情投入的祸因。
  13. 《心流》的作者、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写道,“最佳时刻,往往发生在一个人的身心为了达成艰难目标或完成有意义的事情,而自愿达到极限的时候。”
  14. 我们还发现,喝水或许是最常被人忽略的体能再生方式。口渴不会像饥饿一样散发出明显的信号,等我们感到口渴的时候,身体或许已经缺水很久了。一家研究机构称,每天至少饮用1.8公斤水对维持体能有诸多好处。
  15. 睡眠需求随年龄、性别、基因体能而异,但普遍的科学共识是:人体每晚需要7至8小时的睡眠才可以运转良好。还有数项研究发现,即使将人们隔绝自然光或钟表,他们还是会每24小时睡眠7至8个小时。
  16. 小憩就是一种精力恢复手段。斯坦皮发现,小睡片刻的工人即便不能长时间睡眠,仍可以保持超过24小时的惊人高效和敏锐。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憩需要定时,以免受试者陷入更深的睡眠中。如果小憩超出30或40分钟,许多受试者会感到眩晕无力,甚至比不睡更加疲倦。
  17. 即便适度锻炼有诸多益处,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几乎不锻炼。原因很简单,提升力量与耐力需要我们踏出舒适区,体验不适的感觉,并且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才能见效。但大多数人在看到明显的效果之前就放弃了。
  18. 对需要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的大批白领来说,日常锻炼的缺乏阻碍了机体的自然增强,导致年龄增长后,大多数人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都逐渐下降。
  19. 定期锻炼可以缓解他的紧张感,帮助他更好地控制情感。
  20. 身体锻炼是思维和情感精力的极佳源泉。
  21. 盖洛普公司发现,保持优秀表现的诀窍之一是在工作环境中至少交一位好朋友。一段稳固的关系包括付出与回报、倾诉与倾听、珍视他人和被人同等珍视。如果一段关系中总是付出而得不到相应的回馈,不免会感到空虚和失落。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也称不上真正的情感关系。
  22. 当愤怒逐渐累积时,保罗会选择用腹部做深呼吸,放松肩膀和面部肌肉,掐断自己一触即发的情绪。当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他会想办法将沮丧的感觉用一种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是自嘲的方式。如果保罗认为有必要提出批评的意见,他会采用 “三明治”技巧。首先真诚地对该员工的良好表现给出正面评价,然后以讨论而非宣讲的形式提出批评意见——因为自己的看法或许并非完全准确,最后以鼓励结尾。用“三明治”的方式提出意见不仅让他看起来充满善意和关怀,而且更容易让员工听取他的建议,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23. 只有接受那些看似相反的品质,不逼自己在其间二选一,才有可能获得最深刻最丰富的情感能力。情感层面的全情投入需要遵循斯多葛派哲学家的“破格文体”——美德的共同存在性。从这一角度看来,没有一种美德是不依赖其他品质而成为美德的。所有的美德都有条件。例如,毫不留情的诚实只是残酷而已。
  24.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大脑的运作方式也类似肌肉——积极使用能够提升能力,使用不足就会萎缩。
  25. 尼采有句名言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任何能够点燃人类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进最佳表现。意志精力的关键动力在于性格品质——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勇气和信念,即使面对艰难困苦和个人牺牲也会在所不惜。意志精力由激情、奉献、正直与诚实支持着。
  26. 弗兰克尔是纳粹集中营中幸存的心理学家,他创作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经典巨著。书中他引用了尼采的名言:“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弗兰克尔也描述了在不断有人死去的环境中,这个认知如何挽救了他的生命:生而没有意义的人是痛苦的,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无需继续忍受。他很快就会迷失。我们的人生态度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我们既要自己学着转变,也要向绝望之人伸出援手,告诉他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于我们有何期望。我们要停止追问生命的意义所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接受生命的检视。我们的回应不仅体现在言语和冥想中,还要贯穿我们的行为举止。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担起责任,找寻难题的答案,并且完成生命为每个人设定的任务。
  27. 每个人都拥有许多未知的潜力,只能在困境中才会激发它们。
  28. 当目标感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它就成为生活中最强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29. 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一艘行驶在海上的小船里,船底突然开始漏水,你的目的肯定是阻止小船沉下去。但如果你一直忙着舀水,肯定无暇顾及小船的航向。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忙着填补漏洞,不让自己沉底,就没有多余精力探寻更深层的意义了。
  30. 出于对内心深处软弱无力的恐惧,恃强的人会蛮横粗暴地对待他人。因为不愿承认内心的不足,成功的领导者永远都在吹嘘自己的成就,炫耀自己认识多少大人物。
  31. “邪恶的本质缺陷并非是罪恶本身,而是自我否认。”《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写道,“邪恶攻击他人,而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必须否认自己是坏人,所以只能把别人当作坏人。”
  32. 若困在狭隘的自我视角中,我们也不会注意到或有意培养自己的能力。我们或许可以尽力压制自己令人反感的一面,但同时也很难认可自己的优秀品质。
  33. 使用许多手段否认生活中的不如意或逃避为此承担责任。责怪他人并将自己看作受害者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34. 所有表现卓越的人都依靠积极的仪式习惯管理精力和规范行为。如果你一直久坐不动,打算开始锻炼身体,你可以最开始每周3次、每次步行15分钟,然后逐周增加步行时间或加快步伐。
  35.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事情,他要么全情投入,要么有策略地离开。
  36. 人类行为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我们是习惯的造物,因而我们的行为有95%都是自动反应或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
  37. 在任何表现至上的领域,压力与恢复的平衡都至关重要。我们越能高效恢复精力,越能尽快储备资源以备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