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1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早已深入人心,本书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而成。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马伯庸的作品,初读之下,便觉得生词颇多。或许是因为我平时阅读量较少,许多成语都未曾见过。书中用词多与时代背景契合,虽稍显生僻,却并未让人觉得突兀。
此前,我曾多次向微信读书反馈,建议开发生词本功能,以便读者能积累生僻字词和成语。然而,微信读书对此并没有任何回应,可能认为该功能与现有的笔记功能重复,于是便不了了之了。
2
阅读本书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电影《妖猫传》的画面。陈凯歌近年来的作品常受诟病,但《妖猫传》尚可圈点。此类题材的电影本就稀缺,能拍得不错的更是寥寥无几。《妖猫传》对大唐盛世的全方位塑造,令人较为满意。至于贵妃扮演者容貌欠佳的问题,我便不多作评论,姑且凑合着看吧,只能说尚可。杨贵妃诞辰之夜,歌舞升平,觥筹交错,朝臣百姓皆沉醉于大唐盛世之中。再加上幻术表演,宛如仙境。李白醉卧于地,命高力士脱靴,并留下千古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好一番意气风发之态。在这样的场景构建下,我脑海中的画面与书中的内容自然融合,愈发生动形象。
3
本书着重讲述了如何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运至长安。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案。首先想到的是使用冰块,途中不断补充冰块,似乎就能解决问题。然而,当时的条件恐怕难以大量制作冰块,尤其是在夏季的南方,天气炎热,冰块很快就会融化,此方案显然不可行。于是,我又想到另一个方案:直接用马车将整棵荔枝树运到长安。不管花费多少,反正不是我出钱,最终都要朝廷承担,有钱就是任性。但马车长途跋涉,荔枝可能会在途中掉落。即便将果实包裹妥当,以防止震落,最终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行驶速度过慢,不知何时才能抵达长安。既然此方案也不行,我又想到另一个脑洞大开的方案:既然荔枝运不到长安,为何不让杨贵妃直接去岭南呢?毕竟,这本书后续的发展谁又能猜到呢?世人都认为荔枝要从岭南送到长安,为何不能把杨贵妃搬到岭南呢?当时我将能想到的方案都想了一遍,如今整理这些心得,仍觉得饶有趣味。
4
书中对吃甘蔗的描写十分生动,有一种亲切感,还提到蟑螂有小老鼠一般大小,我不由得想到了两张经典的梗图。一张是“广东蟑螂很担心你”,另一张是“广东蟑螂机场到了”。


5
书中提到有胡商一直在广州做香料生意,这让我联想到广州三里屯,那里有很多外国人,每次与他们擦肩而过,都能闻到浓烈的香水气味,令人不禁皱眉。书中还讲到了林邑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昆仑奴,大部分人不怎么深究的话,都普遍理解为“黑色皮肤的奴隶”。然而,当“广州”“昆仑奴”“黑人”这几个要素串联起来时,我真的有点绷不住了,这也太地狱笑话了。
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中就出现了昆仑奴的形象,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客行》后记里,也有专门为《三十三剑客图》所作的小传,其中提到的虬髯客、聂隐娘和昆仑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虬髯客是一个神秘的游侠,聂隐娘没记错有变大变小的本领,前几年还有一部由舒淇主演的电影《聂隐娘》。昆仑奴的故事似乎也是一个忠心义气的故事,盲猜马伯庸也是借鉴了这一点。
说回林邑奴,一开始我还有些调侃的心态,但看到后面林邑奴为报恩情,选择赴死,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向主人尽忠,乃是我的本分,跑来示警,是为了向大使报恩。”
6
鱼朝恩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我一下子想到了鱼玄机。她好像是唐代的歌妓,又好像在《鹿鼎记》中出现过,但不对,那是陈圆圆。后来想起,鱼玄机应该是杨叛的推理武侠小说《鬼缠铃》中的人物,印象已十分模糊,似乎是一个有诗才、超脱尘世的女子。但后来得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才华可与李清照媲美,是我孤陋寡闻了。
7
总觉得李善德对一些事情过于掉以轻心。当鱼朝恩向李善德索要荔枝转运的手札时,我就觉得事情不妙。而且,他掌握转运荔枝之法从岭南回来后,为什么不先找韩洄、杜甫商量,却先自行去各大部门走流程呢?本来在去岭南之前,大家都有过深入探讨,如今他掌握更多信息,应该与二人共享,共同商讨对策。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李善德,毕竟韩洄在毫无头绪时,只会劝李善德和老婆离婚,属于是梅开二度了。别人都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他却说:“要不,你还是赶紧回家,跟嫂子和离吧。”,着实笑死个人。
8
“内圣外王”这个成语让我颇感兴趣,这似乎也可以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应上。还有就是,这不就是《艾尔登法环》游戏里面的设定吗?在《艾尔登法环》中,统治者为神人,然后需要找配偶作为艾尔登法环之王,在外征战,一个主要在内统治,一个主要在外开疆扩土,这居然都能对应上,想想就挺有意思的。
9
当苏谅质问李善德时,我不禁想起了《西游记》中的老龟。老龟曾恳求唐僧向佛祖询问自己何时能得道成仙,可唐僧却把这事给忘了。结果,老龟一怒之下,将师徒四人抛入河中,经书受潮,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他们只能在岸上把经书打开晒干。看着唐僧垂头丧气的样子,孙悟空道出了一句充满佛理的话:“天地本不全,天地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10
“怎么会这样?万事即将俱备,怎么上头又改需求?”本是一本官场讽刺小说,却让我联想到了项目管理。李善德就相当于项目经理,要把一件事做成,确实不容易。需求一变,所有事情都可能要重新调整,深有体会。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项目管理:问题描述与解决方案》系列,便知其中无奈。
11
“每到夏日,上头说要一块冰,中间为求安全,会按十块来调拨。下头执行的人为了更安全,总得备出二十块才放心。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这太真实了,就像上级张三接到任务,要求项目必须在4月25日之前完成,张三便要求下属李四在4月20日之前完成,李四又让王五在4月15日完成,不断压缩时间,以防出现问题,没有回旋的余地。最后,项目在4月18日完成,王五还觉得很愧疚,李四为安抚人心,还说“晚一两天不算什么大事”,硬是赚了个老好人的形象。其实只有李四心里清楚,张三要求的是4月20日之前完成,上下两头好处都占了。
这本书看似官场现形记,实则在职场也是如此。一旦扯皮,就完全扯不清,都在踢皮球。前几年,有次公司有个流程一直没走通,我问了这个人,他说找谁谁谁,问了那个人,又说找谁谁谁,最后才反应过来,这分明就是在踢皮球。我直接拉了一个群讨论,结果还是说不清,还在扯皮,气得我差点暴走,直接解散了群,爱干不干。这是我工作上唯一一次破防,幸好忍住了没在群里开骂。但之后我非常后悔,因为太不成熟了。虽然任由情绪发泄很爽很痛快,但太愚蠢了,就像在战场上自己赌气从战壕跳出来,暴露在阳光下一样,不懂得保护自己。而且,稍微遇到点不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以后还怎么做更大的事情呢?站在他们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一定要做可在可不在我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公司有明文规定说我就必须要干这个事情吗?就算公司真有明文规定我就一定要遵守吗?我为什么就一定要帮一下?我为什么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不能理所当然、强制地要求他人,这真的是经验教训。
12
荔枝还是冰镇的好吃,那一口下去,酸甜可口。印象中倒没有因吃多上火流鼻血。不过,可能都是生活中太过熟悉的东西了,早就不怎么稀罕了,都不太记得上次吃荔枝是几年前的事了。还是要想起小时候,在果园玩耍或者摘荔枝吃的那些时光,在书里都能找到一些影子,那真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书中反复提到那一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这句话好像在香港的电影中,亦或者粤语地区常能听到,人生嘛,理应如此的。
13
小说的最后,李善德对杨国忠的那番慷慨陈词,实属勇气可嘉。要知道,这本就是掉脑袋的事情。即便李善德从岭南转运荔枝有功,但如果杨国忠真要搞死他,那也是分分钟的事。这部分无疑是整本书的高潮。因为从本书一开始,李善德就处处碰壁,经历了无数的憋屈和压抑。终于,在这里,读者与他一道,扬眉吐气了。
14
杨贵妃不过是大唐盛世、权力表现的一种象征。没有杨贵妃,也会有李贵妃、赵贵妃,或者其他能彰显盛世奢靡的人物。就像纣王的酒池肉林,只是奢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表面上看,唐玄宗千里送荔枝是为了博美人一笑,但实际上,这正是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炫耀心态的体现。他仿佛站在世界之巅,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当统治者陷入这种沾沾自喜的心态,很容易变得刚愎自用,且不知居安思危,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烽火戏诸侯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是周幽王昏庸无道,居然为了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的炫耀心态。
同《妖猫传》的结局一样,安史之乱很快到来,曾经的繁华最终只剩下马嵬坡的一缕香魂。
摘抄
- 老兵突然明白了,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 天下送客最好的手段,莫过于开口借钱。
- 他感觉自己比发问前知道得更少了。
- 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愿君解罗襦,一醉同匡床。文君正新寡,结念在歌倡。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且歌新夜曲,莫弄楚明光。此曲怨且艳,哀音断人肠。
-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等死,死国可乎?
- 向主人尽忠,乃是我的本分,跑来示警,是为了向大使报恩。
- 嘁!人家堂堂岭南五府经略使,会嫉妒你吗?何节帅是担心圣人起了疑心:为何李善德能把新鲜荔枝运来,他却不能?是不能还是不愿?岭南山长水远,这经略使的旗节还能不能放心给他?
- 你若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五府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良元兄啊,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 “要不,你还是赶紧回家,跟嫂子和离吧。”
- 甲,叙荔枝物性易变事;乙,叙岭南京城驿路事;丙,叙分枝植瓮之法并盐洗隔水之法;丁,叙转运路线并交替驿传之法;戊,叙诸色耗费与程限事。
- 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 其实,杨国忠不给手书,还有一层深意。倘若李善德把事情办砸了,他只消收回银牌,两者之间便没任何关系,没有任何文书留迹,切割得清清楚楚。
- 以力破巧,因地制宜。
- 怎么会这样?万事即将俱备,怎么上头又改需求?
- 每到夏日,上头说要一块冰,中间为求安全,会按十块来调拨。下头执行的人为了更安全,总得备出二十块才放心。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
- 荔枝转运的费用,其实是颇有为难的。从太府寺的藏署出并不合适,国用虽丰,自有法度,总要量入为出;而从大盈库里拿,等于是从圣人的锦袋里掏钱,也不是不行,但咱们做臣子的,非但不为陛下分忧,反而去讨债,不是为臣之道。
- 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
- 圣人刚打赏过的官员,你们转头就说他该判斩刑?是暗讽圣人识人不明吗?
- 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
- 一个因从岭南运荔枝而犯事的官员,居然被判处长流岭南。
- 他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 无论什么烂人都有优点。
- 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成语
- 不啻天壤 (bù chì tiān rǎng) - 形容差别极大,如同天与地的距离。
- 钤印押缝 (qián yìn yā fèng) - 在文书或字画接缝处盖章,表示确认或防伪。
- 口含天宪 (kǒu hán tiān xiàn) - 指代皇帝或权臣的言语如同法律,不容违抗。
- 四肢百骸 (sì zhī bǎi hái) - 泛指全身的骨骼和肢体,借指整个身体。
- 引颈受戮 (yǐn jǐng shòu lù) - 伸长脖子等待被杀,形容认罪伏法或甘愿受罚。
- 贻人口实 (yí rén kǒu shí) - 给人留下话柄或把柄,导致被指责。
- 恒河沙数 (héng hé shā shù) - 像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形容数量极多。
- 癣疥之疾 (xuǎn jiè zhī jí) - 比喻无足轻重的小问题或轻微的祸患。
- 洞若观火 (dòng ruò guān huǒ) -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透彻清楚,如同看火一样明显。
- 案牍劳形 (àn dú láo xíng) - 长期伏案处理文书,使身体疲惫。
- 花萼相辉 (huā è xiāng huī) - 比喻兄弟友爱和睦,如同花与萼相互映衬。
- 所费不赀 (suǒ fèi bù zī) - 花费的钱财无法计量,形容耗费巨大。
- 如臂使指 (rú bì shǐ zhǐ) - 比喻指挥调动灵活自如,完全听从支配。
- 涓埃不剩 (juān āi bù shèng) - 连一滴水、一粒尘都不剩,形容彻底消失或耗尽。
- 文山牍海 (wén shān dú hǎi) - 形容文件或文书堆积如山,事务繁重。
- 内圣外王 (nèi shèng wài wáng) - 儒家思想中修养自身以成圣贤,对外施行王道治国。
- 明艳无俦 (míng yàn wú chóu) - 形容光彩夺目,美丽无人能比。
- 汲汲营营 (jí jí yíng yíng) - 急切地追逐名利,忙于钻营算计。
- 羚羊挂角 (líng yáng guà jiǎo) - 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痕迹,无迹可寻。
- 熟极而流 (shú jí ér liú) - 技艺熟练到极致时,运用自如如流水般自然。
- 叩石垦壤 (kòu shí kěn rǎng) - 敲击石头开垦土地,形容艰苦的劳作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