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行为决定结果、志向决定收获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他问我说:“你本该为官,明年就可以参加考试了,为什么放弃读书呢?”

  • 如此一来,我就更加坚定了:冥冥之中,一个人的官场沉浮都已经有了定数,就连时间也是有了定数的,因此我越发淡薄了,不再刻意追求。

  •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①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②。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注释】

  •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①。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②。”

  • 由我作,福自己求。

  • 孟子说过:所谓的求就能得到,说的是求自身的。就像一个人可以全力追求道德仁义,并且得到这些品质。但是,像功名利禄这样外界的东西,我又怎能强求呢。

  • 一切福田①,不离方寸②;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③;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 云谷禅师说:“孟子说的没错,是你自己理解有问题。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师说过: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是无法通达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 云谷禅师说:“不单单是功名不该得到,其实不该得到的多着呢。就例如,拥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拥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饿死的人,必定是得饿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据那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定他的命数罢了,哪里曾胡乱加载过什么。就像生儿育女这件事,拥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百世儿孙;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十世儿孙;只有两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两三世子孙传承;至于那些断子绝孙的,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特别浅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也知道为什么不得功名,不得儿女了,那就快点改正吧。一定要积德、包容、和气,并且珍视自己的精气神。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了,以后的所有,就如今天,刚出现。做到如此,就相当于你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了。”

  • 《诗经》上也说: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逆天命,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易经》开篇的第一章写的就是:总是做好事的家庭,一定是有快乐和富余的;你能够相信这样的理论吗?

  • 于是我在佛前,将自己之前的一些过错,事无巨细都说了出来;并撰写成文,先祈求考取功名,立下誓言,要做三千件好事,感谢天地祖宗给我的恩惠。

  • 云谷禅师把功过格交给我,让我每天登记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下加数,做了坏事就记下减数,并且教我念准提咒,希望让我的祷告能够灵验。

  • “修身以俟之”是孟子说的,这是积德的事,祷告的事。说起修,即是就算身上有一点点过错,都应该去医治,并舍去。说起俟,就是就算只有一点点杂念,一点点恶意都要完全斩草除根,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就已经到了先天止念的境界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有用的学问。平常时一般人的行为,都是根据念头转的,凡是有心而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着痕迹。要是你还不能做到不动念头的话,就要一直念准提咒,不去记所念遍数,一直念,不间断,一直到滚瓜烂熟,尽管自己在念,也没有感觉,就算口中不念,心里也在念,到了那时心里就不存在杂念了,则念什么咒都能应验了。

  • 自此,每天都很小心谨慎,自己也发现自己变了不少。我原本每天晕晕乎乎,放任自己;如今,变得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就算在无人看见的私人场所,我也担心会得罪鬼神;遇上那些不喜欢我,甚至污蔑我的,我也能泰然处之。

  • 孔先生已经开始失算了。但是,我的内心却不够纯正,自省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过失。例如,看到需要行善的地方,我虽然会行善,但是还不够勇敢;或者救人的时候,还是会心存怀疑;或者有时候做好事的时候感到很勉强,并且说了一些不好的话;有时清醒时还可以克制自己,酒醉后就放纵自己。将功抵过,时常感觉浪费时间,虚度时光。

  • 每天所做的好坏事,事无巨细,都要详细记录下来。

  • 单单你作为知县,能够减少百姓赋税,这一件就可以抵得过一万件好事了。”

  • 做好事要出于真心,而非弄虚作假,这样,一个善行就可以抵得过万善了。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①;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②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 做人必须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进行改错。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自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如果一天没有进行改错,就少了一天进步的机会;天底下聪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却不肯静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就因为“顺应”这两个字而耽搁了自己一辈子。云谷禅师说的很多关于立命的言论,确实是到达了精、深、真的极致,希望你能认真地研究,并努力执行,不要让自己白白浪费光阴。

第二篇 改过之法

  • 一般而言,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他的内心萌发,然后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那些对人忠厚的人往往都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都会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凡人大多数都是眼睛看不清事实,总说旦夕祸福没有定数,无法推断。如果一个人特别诚心的话,那么他与天道就是切合的。一个人有福泽的话只要观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一个人将有祸患,那么看他做的坏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现在想要得到福泽避开祸患,先别说做什么好事,先从改变错误开始。

  •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①也。

  • 但凡改正错误的人,首先,要有羞耻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孟子说:“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够感到羞耻,那就是圣贤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要点啊!

  • 其次,要有恐惧的心理。我们头上有天,脚下踏着地,鬼神是我们无法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在很细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够明鉴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错事,则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就算做的错事很小,也会折福的。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不单单这样子,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虽然做得很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①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②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 第三点,要拥有勇气。人做了错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数是犹豫、胆怯。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不再犹豫不决,不要总是等着。小的错误,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点予以剔除。大错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点斩断,没有一点点迟疑。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 只要具备了上述的三种心,那么有过错的话,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阳,又何必担心它们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错误,有的从事情上改正,有的从道理上进行修改,还有的从心里开始改,所花费的功夫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杀生的,现在改过,不再杀生了;原先容易发怒咒骂,现在戒除易怒的脾气;这就是从事情上进行改正。这是从外在进行强制改正的,难上加难,而且根源还是不变的,就算这个方面改变了,也会有别的方面冒出来,终究不是彻底清除的方法。

  • 就像前些日子喜欢发火,就要想:人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应该表示同情;要是有人做出违背道理的事情,那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值得生气的。又想到天下没有会自以为是的英雄好汉,也无埋怨别人的学识;要是所做的事,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都是自己没能修炼好自己的德行,没法感动天地!这都是需要自己进行反思的,那么那些诽谤伤害的到来,实际上是对我们的磨炼;我们要乐于接受,又何必发火呢?

  •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①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 什么叫做从心里开始改过呢?过失虽然有千千万万种,但是都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要是心里没有任何念头,过错又哪里来呢?如果能够不动任何念头,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学者,对于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质等过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在面前,那些歪门邪念就会自动被摒弃。就像太阳高挂时,那些妖怪鬼魔就都会消退,这是改正错误的精良妙计。过失发自一个人的心里,也要从心里改正,就像斩掉毒树,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斩断,不需要斩断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叶子。

  •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 大概最好的改正错误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灵,打扫干净心灵的尘埃;每次一产生邪恶的念头就发觉了,发觉后就立刻打消这样的想法。要是没法这样,就必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话,就只能在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强行阻止自己这样的做法。要是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顾强制约束自己,以此来消除自己的坏念,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顾着用表面的方式约束自己,不顾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灵,那就是最傻的了。

  •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①,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②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③,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 不过发愿改过,明处应该有益友来提醒,暗处要有鬼神进行作证监督。一心一意改过自新,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坚持一周两周,一直到一月、两月、三月后,肯定可以得到成效。有的会觉得神清气爽;有的会觉得受到了启迪;有的即使遇上繁忙也能有所通悟,取得成功;有的遇上先前的仇家,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有的会梦到把污秽的东西吐出来;有的会梦到有圣贤之人辅助指引;有的会梦到飞向太空;有的会梦到一顶顶的旌旗。这些现象都是代表着过失抵消。不过不可以因此而高傲,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 从前,蘧伯玉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反省之前的过错,并全部进行改正。到了21岁,还能意识到自己没能完全改过;到了22岁的时候,再回过头看21岁,感觉好像在梦里一般。如此一年一年地反复改正。到了50岁那年,还能知道自己前49年的过错。古人对待改过的看法就是这样的。

  • 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孽深重,也会有其应有的结果:有的就是心神不宁,晕头转向,转过身就忘了事情;有的没什么事也会总觉得心烦意乱;有的人遇上圣贤君子,会觉得惭愧沮丧;有的听了正义的言论会不开心;有的人做了好事,反而还受到抱怨;有的夜里总被噩梦缠绕,甚至导致乱说话,失去志趣。这都是做了坏事的表现。如果有如此的事情,要立刻发奋改正,舍弃过去的做法,力求改过求新,千万别耽误了自己。

第三篇 积善之方

  • 即现在人们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了,才二十岁就考了进士,并且仕途顺利,官拜少师。皇帝还授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他同级别的官位。并且杨荣的子孙也很发达,还出了很多贤能之士。

  • “现今朝廷昏暗无道,民心早就散了。要是得知案情就会有同情之心,而没有喜悦。没有了喜悦,又何来的气愤呢?”

  • 杨自惩的家里十分穷苦,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肯收受贿赂。遇上囚犯没有粮食吃,他还总想方设法给予帮助。

  • 应公听完对话,越发努力,每天都对自己的德行进行巩固加厚;遇上饥荒年,他都会把自己的谷物捐出来;遇上亲戚有急事,也会努力帮忙;遇上不讲道理的人,他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平和地接受。到目前为止,他的子孙考取功名的已经比比皆是了。

  • 不过,他并没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秘密修书告诉了堂官。

  •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①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个书生,去求见中峰和尚,问说:“佛家总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像影子跟着人一样。那为何有人做着好事,子孙却不兴旺?而有人做着坏事,家里却很兴旺呢?佛家说的都是无稽之谈。”

中峰和尚回答:“凡人的欲望没被洗清,观察的眼睛没有打开,觉得善良的反而是恶人,恶人反而是好人,不为自己颠倒是非而感到遗憾,反而埋怨天下报应出错了。”

大家又问:“善恶怎么会相反呢?”于是中峰和尚让他们谈谈什么是善恶。有个人回答:“打骂别人是恶人,对人有恭敬礼貌是好人。”

中峰和尚却回答:“不一定的。”

另一个人回答:“贪钱且乱取是坏人,廉洁有原则的人是好人。”

中峰和尚还是回答:“未必。”

那些读书人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回答未必。于是他们都向中峰和尚请教。

  •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①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②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 如今的人,见到那些谦虚老实的人,都会说他们是善,并且学习他们;然而古代那些圣贤之人,却是宁愿学习那些豪放又不失秩序的人。那些谨慎老实的人虽然被整个乡里的人所喜欢,但是,在圣人看来,他们却是败坏了道德。

  •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①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①,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②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 什么是是非呢?鲁国有过法律规定,如果鲁人去把在他国做奴隶的人赎回来的话,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子贡赎人后却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赏金。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说:“你这样的做法失策了。圣人做事是可以改变一地的风俗习惯的,也可以将这些道理传授给百姓们;做事不能只图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现在鲁国国内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这么做不就是表示收了赏金就是贪财吗?那要怎么去赎人呢?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跟诸侯赎人了!”

  •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表达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后,很高兴地说:“自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那些溺水的人了。”

  •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拒绝了赏金是好的,子路没有拒绝接受牛,是不好的;谁知道孔子却夸了子路,责备子贡。要知道,人做善事,是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的,而是要看长远的利弊的。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好的,但长此以往,慢慢地会害到别人。虽然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不好,但是长此以往,可以慢慢地救济他人。虽然看起来不是好事,但是实际上是。这只不过是就一件事举例而已。至于其他的,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这都应该进行抉择。

  • 什么叫偏正?从前,吕文懿公刚刚辞官,回家乡的时候,全国的人都很敬重他的公正廉洁,把他视作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喝醉的时候却对吕公破口大骂。不过吕公并不生气,反而告诉自己的仆人:“不需要跟一个喝醉了的人计较。”于是关了门,不再理睬。一年后,这个人入了监狱还被判了死刑,吕公这才懊恼地说:“要是那时候我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到官府治理的话,可以对他进行一个小惩罚,以示告诫。我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没想到却把他的性子养成了如此恶毒,导致犯了死罪。”这就是怀着好意却办了坏事。

  •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 有的人本是好心却做了坏事,这被称为正中偏;至于那些没安好心却做了好事的,就称作偏中正;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是不得不知道的。

  •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 如果做了好事,心里却不是很在意,那么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圆满;要是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么就算一辈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于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钱去救济别人,内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别人,中间也看不到施舍了什么,这就是人家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心里很干净。如果能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福泽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钱,也可以抵得过上千的罪过了。如果没能忘却施舍这回事,那么就算是捐献了万镒黄金,福泽也是无法圆满的。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 判官回答:“只要你动了歪念头,那就是罪过。”

  •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 什么叫难易呢?原先有一个读书人说,想克制自己,就要从难以克制的地方开始克制。

  •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①,约②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 随着机缘,去接济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种类有很多。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十条:

一、与人为善;

二、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劝人为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八、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

十、爱惜物命。

  •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①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②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湖见到捕鱼的人都去深处抓鱼;而体弱的人则在浅滩激流那里捕鱼。舜看了以后,心里觉得很同情他们,就一同参加捕鱼。其间舜每次发现那些争抢好位置捕鱼的人,都会帮助他们隐匿错误,也不宣扬;看到那些谦虚礼让的渔夫,就大肆进行宣扬,夸赞。一年以后,那些捕鱼人都把水深且平稳的地方让了出来。其实舜那么明白道理,完全可以以说话的方式感化众人的,为什么不通过讲话来感化,而是身体力行去做这件事呢?这就是舜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啊!

  • 我们这个时代,风气有些败坏,做人并不容易;所以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也不要拿自己的善行去跟别人作比较。更不能用自己的才能去为难他人。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掩盖起来,就好像虚无缥缈的一般,遇上人家做得不好,要多多包涵,帮他们掩盖。如此呢,就可以帮他们改正,且可以让他们有一定的顾虑,不再放纵自己。但凡看到人家有一些小小的优点可以吸纳、一些小小的善行可以记录,应该舍弃自己的主观意见,跟随他们,并且进行大肆宣传。但凡平时有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是为了自己所想,而是立足于客观事实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天地之间公正的伟人。

  •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 君子跟一般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存了一份心!这份心其实就是爱人和敬人的心。

  • 但是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跟我们是一体的,那又有谁是不值得尊敬呢?尊重爱护众人,实际上就是尊重爱护圣贤人。

  • 所以要是看到一个人做好事,或者看到他的志向可以支持,资质可以进步的,都要对他进行引导,最终能够造就他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夸赞,也可以是扶持资助他们,又或者是帮他们平反冤屈,一定要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 只有那些仁者才能匡扶正义,帮助那些迷途的人改邪归正。这样的功德是最伟大的。

  •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 什么叫作劝人为善呢?作为一个人,谁是完全泯灭良心的呢?人世间的人总是忙碌着追名逐利的,很容易就会因此而迷失自我。

  • 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

  • 恩惠是不管大小的,只要能解人家的燃眉之急就行了。”这是仁者说的话!

  • 遇到机会,就提倡大家,同心协力兴建;千万别因为为了躲避别人的不好言论,或者怕苦怕累就不做了。

  • 说起布施,无非就是一个舍字。通达的人内在舍弃六根,外在舍弃六尘。所有的东西没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只能从钱上开始舍弃。

  • 因此凡是遇到圣贤的寺庙、图像、经典、遗训,都要十分尊重,如果有破损的还要进行修缮。而说到宣扬正法这样的事,是为了报答佛门的恩惠,特别要努力践行。

  •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①之本。

  • 在家要奉养父母,要有深情,以及温和的态度,并且要温柔且平和,努力将这一点变为习惯,自然就可以成为良好的性情,这就是和气能感动上天的本源。

  •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 善事做得多了,哪里能够讲得完;但凡能把上述的十件事进行推广,使之发扬光大,那么万德都能完备了。

第四篇 谦德之效

  •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①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②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 易经上面写着:“天道之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谦虚能得到的都是吉象。”《尚书》也提到: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将发达的穷书生,身上一定会溢出一种谦虚平和的气质。

  •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

  • 福祉降临的时候,是有预兆的;而祸难的来临也是有先兆的。如果你真的从发自内心地恭敬谦虚的话,上天必定会给你福报的。

  • 他给人一种恭谦有礼、虚心待人的感觉。回去的时候,我跟我朋友说:“如果上天要给一个人福祉的话,一定是先赐予他智慧,一旦拥有了智慧,那么浮夸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实在下来,而放肆乖张的人也会收敛。建所如此温和谦逊,分明就是上天已经赐予他智慧了。”到了公

  • “我听说过,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如今听你这样骂骂咧咧的,心中愤愤不平,文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 张畏岩信服了,所以就回头向道士请教。道士是这样回答的:“考不考得上是命中注定的,命里不该拥有的,就算文章再好,也没有用。你要自己进行改变。”张畏岩问:“既然已经是命定之事,那么我要怎么去改变呢?”道士回答:“虽然造命的权力归上天所有,但是立命的权力是归你所有的。要身体力行,践行善事,为自己积德,那么有什么福报是不可以得到的呢?”张畏岩说:“作为一个穷书生,我能做什么善事呢?”道士说:“所有善行和阴德都是由你自己内心造就的。只要时时保持着善念,那么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就像谦虚这一点,又不用花你一分一毫,你不肯自己反思,怎么还能反过来骂考官?”

  •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 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

  • 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现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哪里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不过就是一时兴起就去考,没了兴致就停止罢了。

附录一 袁了凡传

  • 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自性,反躬内省感无不通,何为其不可变也。

  •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了凡自忖良久曰:不应也。好逸恶劳,恃才矜名,多言善怒,喜洁嗜饮之数者,俱非载福之基也。

  • 持至纯熟,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日用应缘,念头不动,则灵验矣。是日更字了凡,自后终日兢兢。

  • 遇人憎毁,恬然容受不校也。

  • 黄自无始以来,迷失真性,枉受轮回。今幸生人道,诚心忏悔破戒障道重罪,勤修种种善道。睹诸众生现溺苦海,不愿生天独受乐趣。睹诸众生昏迷颠倒,不愿证声闻缘觉自超三界。但愿诸佛怜我,贤圣助我,即赐神丹或逢仙草,证五通仙果,住五浊恶世,救度众生,力持大法永不息灭。又愿得六神通,智慧顿开,辩才无量,一切法门靡不精进。世间众艺高擅古今,使外道阐提垂首折伏。作如来之金汤,护正法于无尽。

  •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 昔有女子入寺施钱二文,主僧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回施千金,主僧令其徒回向而已。女子问其故,僧曰:前者施心甚虔,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则有间矣。此千金而半,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仙,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误五百年后人,吾不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满矣。

  • 先难。若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斯可贵矣。善量无穷,义类亦众,有志力行推而广之

  • 或疑了凡喜以祸福因果导人,为不知德本,予窃非之。《莲华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 汪大绅云:带业修行中一个有力量人,为袁氏之学者。须识得佛低十善、五戒、六度、万行,与道家太上感应,皆是圣人作易开物成务之旨,方不至堕落。不然饶你做到转轮王,一朝堕落,终为牛领中虱虫耳。

附录二 关于了凡先生

  • 《林居》

帘卷东风日未斜,

松蹊竹径野人家;

空庭寂寞无人到,

闲看黄鹏啄杏花。

  • 袁了凡,原名袁学海,又名袁黄,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佛学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他通音律、懂阴阳、明经史、精历法;医、农、水、田、役各个方面无所不能,可谓历史上难得的全面的人才。

  • 当时读私塾,用的就是红色油墨刊发的《了凡四训》,私塾先生对书本讲的明晰入理,成为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

  • 净空法师,曾多处多次的宣传《袁了凡家训》,甚至在澳洲演讲时,专门讲了《了凡四训精华》,并将其制成碟片,让世人了解。后来,这本书又拍成了电影。如今,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包括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都有着研究袁黄思想的专门群体,“袁了凡佛学会”、“了凡宏法学会”等不计其数。

  •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人生的知识精华,全书用佛学的思想,导引世人归心向善,使它成为一本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善佛书,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励志奇书。更重要的是,全书通过自强、探索以及进取等思想的传播,让人们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与人生天定的理念完全不同,也更为实用。

附录三 了凡四训功过格

  •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做人应该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不能因为外部的污秽而改变自己自身的高洁、正直。

  • 1.没一人善。

对一个人的善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对有价值的文章、书籍,随意丢弃或者损坏。历史上有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做此错事,所以秦朝只二世便被推翻。

  • .嗔一逆耳言。

听一句逆耳忠言,即生嗔恚怒心,不能虚心接受,不能落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训诲。

  • 乖一尊卑次。

不讲礼节,不作礼让,不懂尊卑、不让长幼。

  • 8.见人富贵愿他贫贱。

见不得别人过得好,暗地咒人不好。

  • 失意则怨天尤人。

在失意时,动辄怨天地、怨命运、怨社会、怨他人,不能反省自己

  • 4.抵触父兄。

顶撞或对父亲兄弟有抵触心理。对待父亲应该尊敬,对待兄弟,应该亲近,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反目,从此家庭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