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孩子而言,哭是一种工具,因为他们还不会说话,所以要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
第一章 人为什么爱生气
-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中国人的管理也叫作“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
第一节 人为什么爱生气
如果一个人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其实他也是不怎么高明的,而且是鲁莽的,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
一个人只要发出信息,别人经过解读,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进而对发出信息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发现情况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特别能忍耐;但是等到形势稍有好转,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如果这个人处在弱势,没有办法反抗的话,他就会乖乖地听别人的吩咐,等到稍微有点能力,他就会“耍大牌”。
中国人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小声讲话,大家要去好好了解,好好运用,然后来保护自己。
有些人的自尊心很强,害怕被别人轻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被别人看不起。
很多人还有一个比较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生气的时候完全不讲理。比如一个人平常很讲道理,但是有一天突然不讲理,如果别人问他:“你怎么不讲理呢?”他会说:“你把我气成这个样子,我还讲理?!”也就是说“我不生气就讲理,一生气我就不能讲理了”。
如果情绪好,平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讲道理,很快就会达成默契,很好商量,一切都会有共识;但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就连神仙来了都没有用,彼此之间很难商量事情。
中国人的管理也叫作“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但是现在很多领导者的情绪不稳定,如此一来员工也会跟着不稳定。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自己稳定,别人稳定,大家都稳定,事情就很好商量,然后大家很快把力量集合起来,把事情做好。
第二节 四种因素影响情绪变化
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反应,大部分是不一样的。
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一定也这样想,因为人各有各的反应,大家要彼此尊重。
一个人做到完全不发脾气,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人不能压抑,压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压抑会使某一次的爆发更严重。
一般官越大的人脸上越没有表情——职位越高,他越知道自己内心的活动不要让别人清楚、要保持一种神秘感。
一个人内心有什么想法,马上表现出来,其实对自己是相当不利的。
一个人,既不要不表现,也不要乱表现,只有适当地表现才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节 情绪反应为人们敲起警钟
情绪是一个警讯、一个警示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要“爆炸”的时候,情绪就在提醒这个人:自己肯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情绪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只是告诉人们:你的反应有点问题。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警觉性,他就知道该怎样去调整自己。当一个人拿起杯子要打人的时候,他只要有警觉性:打出去看起来是自己占便宜,其实最后是自己吃亏。这个人就会把杯子拿来喝一口水,然后轻轻地放下,整个事情的结果就会改变。
任由情绪主宰人的一切,后果可能十分严重,所以,大家不能不动脑筋就让情绪自然地反映出来。
人的情绪有大的、明显的,也有小的、经常被人忽略的。如果大家能够把这些都当作是一种警讯,就好像在过马路的时候,刚刚亮黄灯,大家也会做些动作一样,会考虑该不该刹车、有没有地方停、要停在什么地方,这样就不会措手不及。
一个人从小看爸爸怎么样对待妈妈、妈妈怎么样对待爸爸,他长大后,很自然也会有那种反应表现出来。
一个人要做任何事情,先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然后再说其他的,这样做事才有效果,否则就会白忙一场。
第四节 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两大类
有人自己摔一跤,就觉得不得了,是天大的事情;别人摔一跤,他又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爬起来就是了。
人们对自己与对别人是双重标准,有些领导对自己的下属也是双重标准。
当你做好计划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计划很周全、很周密,但是计划定下来就开始有变化了。
当别人向你借钱的时候,你就要考量:这个钱借给他,就等于是丢掉,自己愿意吗?承受得了吗?如果能承受就借给他,不能承受就拒绝。很多事情做不做完全靠人自己的观念取舍。
尤其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不确定,所以大家不要有“一定”的观念。
夸大自己的预期要求,夸大自己出乎意料的承受,那就叫作“受不了”。
其实没有什么受不了的,受不了就是大惊小怪,表示你和别人不一样,表示你一定要享受特殊的待遇,这些都是不好的。
有些人也很喜欢从小的方面去看大的方面,从细微的地方去看显著的地方,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从细微的地方就断定一个人一定是什么样,也是不对的。
比如:你好好努力可能成功,你好好努力也可能不成功。一个“因”有好几个“果”,这才是实际的状况。一个“因”一定有一个“果”,那是不切实际的。
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压力,别人没有办法给他制造压力。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老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差不多”。很多人讨厌“差不多”,其实“差不多”就是最好的东西,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什么事情做到差不多,不求全,不全满,就是最好的。
人而无情,何以为人
人一定有喜怒哀乐,发出来恰到好处,自己就心安理得了,过分的话一定不好。
没有人会笨到专门找一个强过自己然后把自己“干掉”的人。
大家不但要接受而且要顺应人的天性。
一个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碰到事情会拖拖拉拉,不敢吃苦,他就永远长不大,所以多吃苦不是坏事情。
很多东西都是比较出来的。
一个人可以“期望”,但是不要“强求”。
人稍微慢一点,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稍微慢一点并不耽误时间。
第一节 自己是情绪负债的制造者
- 大家现在哭,第一个,要哭给别人看;第二个,要哭出一个样子;第三个,没有泪水,就开始制造一些假泪水,甚至现在有一个职业就是帮人哭。
第二节 情绪负债源自三种性格
好人也会做很多坏事,坏人也有很多好的表现,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才是比较实际的。
不能说一个人这件事情做得不对就是坏人,这件事情他表现得好就是好人。
很多人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韧而不僵”,很少会断。
第三节 毒性教条加重了情绪的负债
只有说人做错了,没有说中国人的道理错了,因为中国文化里并没有什么主张。
无可无不可,即世界上既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
大家只看到外面,没有顾虑到别人的“里面”。
有些人为了“家和万事兴”弄得家里面的人很假,有话不敢说,有脾气不敢发,有事情不敢提出来讨论。
如果为了装表面的和,什么事情都不谈,各搞各的,那只是表面的好看,内心是连不在一起的。
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一个人如果总是把愤怒藏在心里面,那是会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压抑,适当的抒发其实是很好的。
如果每个人都为了怕爸爸发火而不敢讲话,为了怕妈妈生气就躲躲藏藏,那么这些都会成为不和的隐患,时间久了一定会爆发。
一个在丈夫面前“是是是、好好好”的妻子,丈夫要提高警觉,她在外面可能有问题。如果丈夫回家看电视动都不动,非常有礼貌,也不讲脏话,那他八成在外面有什么动向……
命比钱重要得多,但是现在许多人为了钱而拼命,那就是跟自己的身体、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
中国人很喜欢要求别人,其实是没必要的。儒家是反求诸己,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了就行,不要去管别人如何,因为只有自己稳定,别人才会跟着稳定。尤其是当领导的,如果他一来就弄得大家很紧张,是没有人愿意跟着他干的,因为谁跟着他干谁倒霉。很多员工都说领导不在的时候,自己根本不紧张,会自己安排工作,但是领导一来就不得了,他会弄得大家没法工作。因为领导的情绪不稳定,所以使得整个组织里面的人都不稳定。
一个人一改变自己的情绪,别人也会跟着改变。
第四节 挣脱情绪负债的枷锁
如果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贡献,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本来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该做的事的话,自己的心就会自由自在,情绪负债就被解除掉了。
人要学会自我调整,把不必要的还清、拿掉,这样人就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成熟。
一个人要让自己的情绪有适当的疏解,不要压抑,也不要过分控制,更不要让自己心里充满不安的情绪。
人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情绪也一样,不可能很简单地分成正负、好坏、善恶、是非,但是有人偏偏去钻那个牛角尖。
每一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人生要尽可能多一种体验,否则生活永远不会完整。
有人却不是这样的,当他发现走错时会想:幸好拐错了,不然我一辈子看不到这边的景象。他反而会很愉快。反正已经走错了,已经消耗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何必再增加自己的苦恼呢?而且自己还得到了经验,知道以后问路要问清楚在什么路口、目的地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就会减少错误;如果还是错误了,那就享受这个错误,这时候心情会完全不一样。
第一节 现代人具有极大选择力
在管理情绪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记住四个字——慎始善终。因为慎始都不一定能够善终,如果不慎始那就更糟糕了。
大家首先要认定人是相当不理性的,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有些人很喜欢“完美”,但是完美主义者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一个人如果自己很追求完美,那他的一生肯定会痛苦不堪;他如果要求别人完美,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人是对劲的,所有人都很讨厌。
一个人要包容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指责别人的缺点——你不可能改变那些缺点。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科学的,格物致知就是说:人把事情搞清楚,就会得到充分的知识,然后用这种理性来指导自己的情绪和感情。一个人只要很理性,他的情绪一定是很正常的,但是人不可能时刻都理性,人不可能每时、每事都理性,因为人无完人,法无良法。
先格物致知,然后得到一些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很理性地指导自己的感情,这就叫作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管自己。中国人是非常不喜欢被人管的,一开口就是“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你少管我”。中国人对管理天生有一些抗拒,但是学习西方管理的时候,人们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人不要别人管是好现象,但是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管好,因为只有自己管好自己的人,才有资格不被别人管。
大家最好要养成习惯,即尽量不要立即反应,一个人一定要谋定而后动,对情绪也是这样,千万不要草率。想一想自己的观点对不对,你把它调整得合理,然后做出适当的反应,就不会出差错了,而不是现在什么都要的“快、快、快”。
第二节 人们经常无意识地选择
有的人会失败,是因为他选择了失败;有的人会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成功。
当一个人怀疑另一个人的时候,他越看越觉得另一个人像自己想的那个样子。大家不能够因为某个人做错一件事情,就把他划定为坏人。特别是做家长的,不能认为孩子犯一次错误就会成为坏孩子,就会无药可救。孩子有很多优点,不能只凭一件事情去判断他的好坏。
在当今社会,选择能力越来越重要。每个人的机会都很多,只是大家不会选择而已。什么叫作不幸?就是因为选择错误。一个男人看到很多女人,可他为什么专挑这个女人和自己结婚呢?他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他选择了这个女人,如果两个人一辈子不幸福,他只能怪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正确的结婚对象。
做父母的也不要在子女面前去批评自己的上一辈,因为孩子将来会照样批评你——这是最好的以身作则。
第一节 人们喜欢将责任推出去
当一个人做错事情时,如果他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错误,而且下定决心下次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他的情绪就会比较平静;如果嘴巴上把责任推给别人,心里也认为自己没有错,那他的情绪就不会稳定。
一个人只要观念一改变,他的整个脾气就会改变。
人看到一件东西,有时候会很喜欢,有时候会不喜欢,显然情绪是变化的。
每一个人都知道是“他惹我”的,而没有一个人承认是“我惹他”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立场不同,讲的话就不一样。
人只要立场不同,讲的话就不一样,别人没有办法要求他。可是有些人经常把这些都抛开不谈,就认为是别人欺骗了自己,这说明他们对环境没有深入的认识。
人们情绪非常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定”。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环境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满意的,所以,到哪里就要适应哪里的环境。
有人常常认为:“别人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我,否则这些人就是坏人,坏人就应该受惩罚。”为什么别人要公平地对待你呢?你有你的亲疏有别,他有他的亲疏有别。每个人的立场、标准和处境都不一样,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一定要公平地对待自己。
一个人只有心里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有实质上的效果,才会很快改正错误。
人最可靠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
父母连自己的孩子也改变不了,他们又能改变得了谁呢?孩子只是暂时性地怕你、听你的,等哪一天他长大了、有实力了,反过来你就要听他的。
第二节 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诸己
第一,老天不会说话;第二,人骂老天,老天没有反应;第三,老天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不理人。
很多人都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言教多于身教,因为讲道理比较容易。
小孩子打破玻璃杯,妈妈就要告诉他,打破了就打破了,妈妈也打破过,你要小心地把碎片清理干净,不要被它扎伤了,如此小孩子的心理会很正常。
有些人经常一检讨,就把责任推出去,不会自己承担。但是有的领导开检讨会时就处理得很高明。他很少说这个错那个错,因为他知道那没有用,只会使大家很不舒服而已。
这件事情,各位都没有错,是我的错,我当初没有考虑得很周到,在过程当中也没有及时提出办法来。他先承认自己有错,然后看大家有什么反应,如果大家说是他的错,那他会自我检讨,看是不是自己领导有问题,要么就是平常真的太不关心员工,引起员工的一致不满。
既然每个人都有错,那就每个人都分担一部分责任,也没什么大事,大家把这次错误切切实实地记载下来,以后不犯就好了。
人必须要先承认自己有错,而不是逼着大家一定要承认错误。
一个人要培养合理的思考能力,不能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响与童年的阴影作用之下。
可以变的是权宜措施,不能变的是基本原则,否则一个人变得连原则都没有,就太可怕了。
曾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经常反省自己。
曾子没有做什么大官,也没有什么钱,但是他了不起,他每日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但是对做过的事情并不后悔,他认为凡是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好事情。一件事是好是坏,是人心决定的,一个人觉得它是好事情,它就是好事情。
人看到的是坏事情,但不一定是坏事情。比如别人借了你十万块钱,他不还了,他破产了,你怎么办?你现在骂他也没用,告他也没用,打他也没用,你只能告诉自己:这是个教训,幸好是十万,如果是一百万我今天就完蛋了;幸好我当年借他钱的时候,没有去贷款借给他,以后我就知道不能随便借钱给别人了。这样想的话,你的情绪就不会那么激动了。
一个人如果想要管理好情绪,就要常常去检讨自己,常常去调整自己,常常去改变自己。
合理就好了,不要过分。
一个人对人太客气是虚伪,对人不客气是骄傲;对人太好是献媚,对人不好就是有成见。
求人不如求己。盲目学别人,就会埋没了自己。天底下最可靠的就是自己,他人是靠不住的。
第三节 自己才是情绪的主宰者
中国人最清楚相由心生的道理,一个人的心一改变,他的相貌就会改变,管理好情绪可以真正地改变人的相貌。
第一,要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第二,大家要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取代的。
第三,一个人既然长成这样子,一定有长成这个样子的道理。
一个人会长成什么样子,就是为他这辈子要做什么事情的一个准备,所以大家应该去体会自己长成这个样子是要做什么的,而不能老想着自己长得不漂亮或者长得不帅。第四,一个人就算能力不强,就算被别人看不起,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第五,不要去计较世俗的评论。
人们种种的情绪反应,就是因为给了自己太多的要求和条件,使自己无法对自己满意。
一个人是要有条件地接受自己,还是没有条件地接受自己,是人的第一个选择。
一个人只要有条件,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条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满足。
“心诚则灵”就是说如果心里有个清晰的目标,自己希望的事情就会发生。
人是观念的动物,“心想事成”是说观念可以决定一切,一个人的言行是根据自己的观念而改变的。
人要改变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整自己的观念,面对自己的一切,找到一个合理的反应。
一个人过分精明了,会害死自己,因为过分精打细算,是没有人能够和他相处的。一切都不要过分,一切都尽量求合理,这就叫作理性,叫作逻辑。
结果是大家不可能控制的,但过程是可以调整的,所以要尽量去调整过程,而不必太计较结果。而现在人刚好相反,都是结果论。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考及格就是及格了,这是不对的。
他会想:幸亏我是最后一名,才救了你们,如果我不是最后一名,你就是最后一名。这种“阿Q精神”有时值得大家合理地去运用。
什么叫大同?大同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彼此有点不同,即要“大同小异”。
人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而不是完全一样,也不是完全不一样。
第四节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钱穆教授在中国一定喝茶,可是到了西方,他一定喝咖啡。因为他说美国没有好茶,自己只好喝咖啡;回到中国有好茶,就不用喝咖啡了。
有人到美国,非要花很多时间去吃中国菜,他们不愿意去尝尝麦当劳;有人到美国,宁愿开车两三个小时,也要去吃一顿中国菜,没有中国菜他就不吃饭。如果人连这点弹性都没有,情绪怎么会稳定呢?其实,在美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国菜。
如果你一开始就骂别人和自己不一样是不对的,因为别人有别人的道理,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大家要彼此包容、彼此谅解,尊重各自的差异性,这样大家的情绪都会很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大家也不用彼此看不惯。
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把好的部分增强起来,把不满意的地方慢慢修改,让它减少就行了。
第五节 改变自己就在影响别人
改变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有的人说是用另外一个习惯来取代这个习惯,这是最容易的。
任何习惯,大家不要用对抗的心情去看它,不要用厌恶的心情对它,要去尊重它,要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习惯去取代它。
一个人要改变别人是很困难的,改变自己会更容易。
每一个人只能够控制自己,很难去掌握别人,求人不如求己。
改变自己的人生是比较自动和主动的,即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同样的天气,有人觉得很好,有人觉得不好。天气是客观的存在,但人有主观的感受。
当老板的尽量不要让中层干部知道自己的喜好,否则会影响团体的情绪和运作。
改变别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这叫“以身作则”。
改变小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爸爸自己改变。但是如果爸爸改变不了的话,就要做到“以身为戒”。比如一个爸爸想戒烟但戒不掉,他就告诉儿子,说自己也不喜欢抽烟,但是戒不掉,这是自己的毛病,让儿子不要学。
不用完全以身作则,因为大家都不是圣人,但是要做到“以身为戒”就比较容易。这也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大家要记住几句话:第一,你的情绪会影响到别人;第二,你要让别人平稳,你就要自己先平稳;第三,一旦发生什么错误,你先改变自己,别人很快就会跟着改变。
什么叫作参考力?就是一个人会很自然地学别人,而不是强制自己要和别人一样。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有参考力而不是有权力。如果你今天去勉强别人、限制别人,而不是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他一定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你的安排,只要你一放松警惕,他就会做更坏的事情。因为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
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钱财有多少,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或者以身为戒,而不是强制别人去执行自己的命令。一个人把自己管好,大家很愿意同他在一起,会很自愿地模仿他、跟他学。
有心种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第五章 人要“看开”,不要“看破”
- 有治标的方法,也有治本的方法,只有找到合理的方法,才能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节 管理情绪时常见的治标方法
人在气头上,在高度激昂的情绪之下,是相当不理性的。但是时过境迁,大家会觉得那没有什么了不起。
当情绪稳定的时候,很多天大的事情,人都会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在气头上时,小事也会变成大事。
当另一半声音很高的时候,你不要比他更高,对方说话声音越大,你说话声音就要越小,他就会慢慢小声下来。
每个人一定会找到一种消气的方法,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这些方法都是治标的,只会在短暂的时间里让一个人消消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有时大家看见一个人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面带笑容,讲话也很有精神,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有病过。其实在他遭遇到不幸时,他在家里受疾病折磨时,大家又何尝知道。
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话听起来很平常,但事实上很不平常。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认为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很稳定。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它产生的原因,而且刚开始原因多半都是很正当的,因为人类不可能平白无故去制造一些害人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到后来会越用越乱,造成很多后遗症。比如人类制造刀具,本来是要用来切肉、切菜的,绝对不是为了杀人,除非是兵器,但现在人们会拿菜刀杀人;人类制造手机,是为了方便人们之间互相联系,但是现在有人却通过手机进行诈骗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人的问题,不是工具的问题。
调整心态是调整情绪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心态是自己可以调整和控制的。一个人只要改变心态,就会改变整个情绪。
当一个小孩摔跤的时候,妈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动,也不要说话,让他自己站起来,再问他有什么地方痛没有。就事论事,不要谈到情绪问题,他就不会引发这些情绪的反应,然后妈妈告诉他没有关系,谁都会摔跤,妈妈以前也摔过,以后小心一点就行了,小孩子就不会有什么情绪负债。
人们不是被事情所困惑,而是被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惑,而看待事情的这种观点,是人类自己可以控制的。
一个人去买了一瓶酒,回家后尝了一口,觉得很难喝,他会有什么反应呢?首先,他会想到自己上当了,要把钱要回来,不然就吃亏了。这样想的话他会很不愉快。但是如果他换个角度想一下:天底下竟然有这么难喝的酒,自己以前还没有喝过。那就没事了,反正钱已经花了,根本要不回来,再去找别人,还是弄得自己生气。以后他就会记得买酒的时候,要先倒一点点品尝品尝,然后再决定买还是不买。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再有什么情绪负债了。
人们无法改变外界,但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比如一个人想要一杯水的温度符合自己的需要,那是很难的,因为它随时在变化,因为天气的关系,它有时候冷得很快,有时候冷得很慢;如果这个人对它没有什么期待,能喝就多喝一点,不能喝就等等再喝,那他的心情就不会受到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环境中,一个人要求别人配合自己是高难度的,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只能改变自己。
有太多的选择,就等于无从选择。
没有那么多人在关注你,所以你不要总是在乎别人的看法。
很多苦恼都是人自己找的,很多不安宁也都是人自己想出来的,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安宁,都是自己找来的麻烦。
心情会改变一切的感受,会改变自己的情绪,这是大家可以掌握的、很方便而且很有效的办法。
第二节 如何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人类为什么那么不容易了解自己?因为大家都认为外面的才是真实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长的,所以只看得到外面的东西,不太了解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句话,当人心情很好的时候,会觉得它是好话;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它就变成坏话。
现在的小孩很可怜,他什么东西都不用想,因为前辈们已经把所有的答案都想好了,他只要等着接收答案就行了,因而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力。
人们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理性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所以人们越来越冲动。
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焦点放在不可控制的部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性是不可控制的,大家要先把可以控制的部分控制好,再去处理不可控制的部分。
当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把手握得很紧的时候,就表示他要发脾气,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
人们所看、所闻、所接触的是外在的,生理变化是内在的,还有一种是人们对信息的解读,那就是中间层面的。比如一个学生考完试以后,他会自己想“考不好怎么办”,这不是内在和外在的东西,而是中间层面的;一个人去体检,他会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觉得癌症很可怕,“如果自己得癌症怎么办”,这也不是内在和外在的,而是中间层面的。
人们可以有选择,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最后的决定,所以平常为什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人怎么选择自己的决定。
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情绪,才有办法去合理地处理它,所以,一个人遇事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保持冷静、不要冲动。当刺激过来时,先冷静一下,去想想外在的是什么,内在的是什么,中间层是什么,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再做出自己的反应。这时的反应应该是很正确的,人不会后悔。
“推、拖、拉”就是争取很短暂的时间,把外在的状况和内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间层的态度与思考,做一个综合的判断,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个人不推、不拖、不拉,立即反应,别人给他东西,他马上决定要还是不要,就是目中无人;别人给他东西,他推一下、拖一下,慢慢再想要不要,就是合理的。
有人认为中国人很虚伪,其实不是虚伪,他只是在这个“推、拖、拉”的过程当中,去找一个合理的情绪反应。
第三节 情绪管理的理论
情绪管理有一个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理论,叫作情绪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
B(Belief)是指人们对这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
C(Consequence)就是我们常讲的情绪。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件可能不会采取相同的立场、产生相同的观点、产生一样的情绪,除非当环境非常恶劣而大家有共同需求的时候,人们会产生非常抑制性的情绪,即“同仇敌忾”,这时大家没有什么个人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情绪反应,他们都在为一个同样的目标而奋斗。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事件发生了,与情绪当中的一个媒介有关,这个媒介就是人的看法。人无法控制事件,但是可以调整自己的看法,这就在情绪和环境的变化当中加了一道控制阀。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信念调整好,就可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所以,B才是关键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显示自己很聪明、反应很快,所以有什么刺激他马上就会有所反应,结果经常吃大亏,这叫作鲁莽、莽撞。当有任何刺激发生的时候,大家最好先把嘴巴闭起来,因为嘴巴是很容易闯祸的东西。
聪明的人看到一件事情发生了,嘴巴会先闭起来,这个刺激就会在他脑海里面盘旋一下,然后他会找出比较合理的信念,用嘴巴表达出来,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谨言慎行”。
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一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不同,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
比如说一个人今天出去,碰到下雨他就很不高兴:怎么这个时候下雨?但是如果他心里想: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下雨呢,有很多人盼望着下雨呢,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反对下雨就不下了。这么一来,他的情绪就会冷静下来。
一个人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或者抱怨老天,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外界的环境会改变。
一个人有修养,就是他会把不合逻辑的转成合逻辑的,把那些非理性的转成理性的。
观念可以让人的情绪改变。
比如一个人生气了,他说“他这种行为我当然生气”,别人的行为引起他的生气,这太单纯了。同样的行为,他可能生气也可能不生气,这才是事实。
如果一个人是公司里的中层领导,他的下属骂他,他就会生气,可是他的领导骂他的时候,他就不会生气。为什么领导骂他他就受得了,下属骂他他就受不了呢?这跟他个人的观念有关。
有时候你去买东西,会和别人吵架,就是因为你看不起别人,你觉得他是卖东西的,要赚你的钱,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其实,看到大官你要“小看”他,看到小人物你要“大看”他,这样你的情绪就会很平稳。如果你看到大官就怕,有话也不敢讲,他就会欺负你;看到小人物,你看不起他,他被你激怒了就会给你难堪,你就吃亏了。这个“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只有自己会为配合自己而改变。所以大家慢慢会找到一条路,在某种情况之下,把非理性变为理性。
如果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人能先动动脑筋,看看要怎么反应,情绪就会平稳得多。
A指一个事情发生了;B指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主观看法,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也不同;C指人的主观看法,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即情绪表现;D指反省,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这样做看看别人的反应怎么样;E指如果反省后发现行为不好,就赶快调整,调整以后再重新出发。
你向一个中国人道歉,你跟他说:“我真的很对不起。”他会问:“什么事?”你说:“我那一天实在是无意撞到你的,事后又没有来看你,所以我觉得很抱歉。”他会说:“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情,原来是这件事情,我老早就忘记了,你记在心里干吗?”他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他照样想办法整你。
中国的夫妻吵架,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用实际的行动。
中国人一定要含蓄一点、缓慢一点。
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如果那种很会说话的人做业务员,业绩一般都做得不好,因为人们不会太相信他,会觉得他讲得天花乱坠,不切实际,可能是在骗自己。反而是那种有口疾、讲话根本讲不清楚的人业绩很好,因为大家觉得他很实在,会觉得这人连话都讲不清楚,是不会骗自己的。
比如说我有意见,首先,我会坐在那里做一个动作:到处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请他讲;他开始讲了,我再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请他讲。当我请了很多人的时候,我站起来,所有人都注意我,为什么?因为那么多人请我讲,我怎么能不讲呢,这叫作众望所归。你尊重他,你讲话的时候,他就慢慢听;你不尊重他,你站起来他根本充耳不闻。所以,一个人讲话别人会听和一个人讲话别人不听,是取决于那个看不见的部分,而不是那个看得见、听得见的部分。
你和你的领导一起出去,领导还没有讲话你就讲,你是没有前途的。领导心里会想:我都还没有讲呢,就轮到你讲了。除非他叫你讲,否则你没有资格讲,这就叫作伦理。
最聪明的人是把最好的意见偷偷地告诉领导,让领导去表现,那这个人会前途无量。你拼命动脑筋,把最好的意见偷偷地给领导,让他去表现,他如果有机会升职,第一个就会提拔你,这就够了。对于中国人而言,暗的部分、看不见的部分,绝对比明显的部分要重要。
当一个人看到一杯茶的时候,他的想法是口很渴,想拿来喝,但是他马上会想到,如果先伸手去,很多人就会不高兴。很多中国人会这样做:拿起茶杯来,然后说“请”,请每一个人,每个人都高兴了,他就会说“抱歉,对不起,那我就先喝了”。大家就会觉得他这个人很有礼貌,很会做人。
当一个人烟瘾发作的时候,他也不会立刻拿出烟来自己抽,而是会请周围的人抽,请一圈,然后自己才开始抽。可是如果身上只有一支烟,怎么办?大部分人都不会处理,因为烟这个东西,是请来请去的,一个人只要先把烟拿出来,他就要请大家的,这样下次别人也会请他。而美国人是自己抽什么烟,他就拿出来自己抽,根本不在乎别人,不需要照顾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他。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只剩下一支烟,他大概会有以下几种反应:第一,拿起来就请别人抽,但是别人拿去他就没烟抽了。第二,躲在一边偷偷地抽,这样也不对。偷偷地抽,所有人都会看到。大家就会想:一支烟也没有多少钱,这个人小气到这种地步,还躲在那里抽。第三,拿烟出来的时候一定会大声说:奇怪,刚刚买的,怎么剩下一支呢?但是照请大家,那别人听到他那么大声说,一定说不抽不抽了,大家都知道他剩下一支了,然后这个人就可以自己抽了。还有第四,是最高明的人的方法。假定只有两个人,一个人说:糟糕,怎么烟只剩下一支了,你来你来。另一个人说:不用不用。这个人说:要共患难,一人一半。然后还做个动作,把烟要扯断的样子。另一个人肯定会不好意思的,这样,拿烟的那个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第四节 摆脱二分法思维的束缚
人们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宣传,要赶快摆脱二分法思维的束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是非分明:什么事情都要分出对和错,分出好和坏。小学老师有标准的答案,其实这是不太正确的态度,但是他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他们不得不用二分法,因为小孩子懂的东西很少,很难在“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的情况下去了解事情。所以,小学老师只能教给他们很单纯的“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这是不得已的事情。
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几乎很少。比如哪个人是绝对的好人、哪个人是绝对的坏人,很难区分。
茶好不好喝,中国人不会马上回答,而是会说:“我喝喝看。”然后说:“好像还不错,你觉得呢?”很多中国人都是这种态度。凡是不假思索直接判断的都非常可怕,但是人们都很喜欢不假思索直接判断,认为这样做是“果断”,会显得很有能力,会显得一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武断”,有时是主观片面的。
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就有一得。
“大家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我,不然的话就应该下地狱。”为什么大家都要公平地对待你呢?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事情,如果你把时间拉长一点,会发现自己半个月前到他家去闹事了,结果你忘记了而他却记住了,这次他好不容易看到你,会公平地对待你吗?往往得罪人的人把事情全忘记了,但是被得罪的人会记得牢牢的。所以,不要把时光“切断”,要把时间拉长一点,看看自己和别人的实际情况,再来判断公平不公平。
你喜欢快乐,大家就要让你快乐。你有这么厉害吗?有钱大家都应该尊重你,为什么?
人海茫茫,所以你不能说别人一定要认识你,一定要喜欢你,让你快乐。有个词叫作“自寻烦恼”,同样,人也可以“自寻快乐”。
三分法会使人们很快乐。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两个东西看成三个,这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智慧。
中国人是二合一而不是二选一,中国人不走极端而是综合判断,想到“一定”马上就会想到“不一定”,想到“不一定”就会马上想到“一定”,这是高难度的,不容易学,但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如果用三分法来看,大家会发现公平就代表不公平,不公平才是真的公平,所谓的公平都是假的公平。
公平不是大家都一样,公平是大家合理地不一样。
中国人是把公平与不公平合在一起想的,因为他知道人世间资源是不足的,机会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公平,公平是骗人的。
人们都活在相对的世界,只能够拥有相对的自由,只能够获得相对的平等。人世间也只有相对的光明,即与黑暗相对的光明。
快乐要自己求得,不是别人给的。一个人只要摆脱二分法的思维,就会很快乐。
好与坏是一样的,得与失是一样的,哪一天一个人真的能够做到生与死是一样的,那他还有什么不快乐呢?
第五节 管理情绪只有一条规则
管理情绪只有一条规则而已:当人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很稳定。人们被很多不正确的观念所影响,结果导致自己的情绪不稳定。情绪是谁在主管?有的人会说是别人让他生气,环境使他痛苦,事情使他伤脑筋,唯独不说是他自己造成的。情绪如果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就表示这个人没有尽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这个责任。
中国人不太喜欢当面骂人,但是会给别人脸色看。给脸色看和摆架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摆架子叫“臭架子”,给别人脸色看是尊重别人的意思。一般人的错误观念是:脸色这么难看,真不礼貌,我比你更难看。其实正确的观念是:他摆脸色给我看了,他是尊重我,他希望我自己改变,那我改变就好了。
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调整自己的观念,这就是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
很多人认为领导应该对自己客客气气的。其实领导对一个员工客气,这个员工是没有福气的;领导对这个员工不客气,说明他把这个员工当自己人,他有什么事情,不会找别人,而会专门去找这个员工做。所以,员工应该感谢他,而不是抱怨他对自己不客气。
大家都是人,都有情绪反应,不能认为只有自己可以发脾气,别人不可以发脾气。
我是长官是上级,我可以发脾气。好像他不发脾气就显不出自己的威风一样。
有的领导会希望他的员工发脾气,因为员工发脾气,他才知道员工真正的个性是什么;如果员工永远不发脾气,他就不知道员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人都有一个忍耐的界限,如果有人没有这个界限,那他很可怕。
激烈的反应对身心是有害的。
大家应尽量避免激动,保持情绪稳定。
攻击不能排泄情绪,摔东西不能解决问题。
文化是当时当地、大家共同孕育出来的一套“花样”。
第六章 挖掘内心的自己,善待多变的情绪
- 愤怒、忧郁、难过、哀伤、焦虑、害怕,这几种情绪大家都经历过;无助感、无力感、羞愧感、罪恶感,这几种感觉大家也都体会过。如何看待它们?如何调整它们?还需要我们仔细挖掘内心的自己,客观对待多变的情绪。
第一节 放下愤怒与忧郁,适度管理情绪
如果一个人明白愤怒的真相,他应该就不太会愤怒了,因为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做错的人没有受罪,生气的人在受罪,那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他是领导,员工不能让领导承认自己说错话了,不然他就没有领导权威了。
愤怒其实是后悔的前奏。
当一个人把很具体、很明确的会忧虑的事情列举出来以后,再去解决,他就没有忧虑了。所以大家要深入去分析,看自己到底怕什么、担心什么,把它找出来,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顺其自然,看事情如何发展。
每个人都要提醒自己,不要长期把焦点注意在那种使自己担心、害怕的地方,其实只要一转移注意力,人就会把那些地方给忘记。
第二节 正视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当你要和一个人道别时,你突然间很难过甚至想哭,你会觉得伤心,这就是不祥的征兆,表示从此不会再见面了。
人们应该要记住:长期的隐藏难过对身体是不好的,应该适当地让它排泄。因为长期的隐藏、忍住会变成无力感,而无力感再下去就变成无助感,最后自己会救不了自己。
对于一切情感,大家不要去控制、压抑它,而要让它自然地发泄,但是要“适可而止”。
第三节 莫要焦虑与害怕,一切顺其自然
一切事情都是人自己想出来的,都是人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他会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完全不顾虑,那他是鲁莽。
一个老板要相信自己的中层经理人,要坚信这些中层领导是经过自己长期考验的,如果连他们都不能相信,那就没办法开展工作了。
人们所能控制的事情并不多,小事情可以控制,大事情很少能控制得了。比如夏天下冰雹,人们不能控制;泥石流什么时候下来,人们也不能控制。
每一个人都害怕失败,因为从小大家就感觉到失败是很可怕的。
一个人最好没有“得失心”:得就是失,失就是得。
人要自己去造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不是听天由命。
未来,人不能控制,未来会怎么样大家也料想不到,所以人会患得患失,焦急然后忧愁。其实,未来是会变化的,跟那些变化的东西较什么劲呢?未来是不可控制的,还能强求什么呢?
害怕是对的,害怕是人对不可知的、不了解的、掌握不了的事情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害怕有它的好处,就是会保护人类自己。
什么都不怕,人会无法无天;什么都怕,人会止步不前,没有什么大出息。
盲目的害怕是错的,适当的害怕是会很安全的,过分的害怕会伤害人的生理和心灵。
第四节 甩掉无助感与无力感,重获力量
造成沮丧的因素有三个:第一,看不起自己,因为到处都碰壁,做事情不如意,就会慢慢贬低自己;第二,自贬之后就会慢慢可怜自己;第三,会可怜别人,其实对自己可怜跟对别人可怜是一样的,只有可怜人会可怜别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比自己更好的长处。孔子说自己种田不如农夫,打猎不如猎人,但是讲道理讲得过别人,也就是说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家诧异一个人能力提高得快时,经常会讲“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人要很快改变自己,不要天天在那里可怜自己、贬低自己,或者可怜别人。整天可怜别人对别人也没有帮助,应该做的是给他有效的协助,而不是同情他、取笑他,更不是可怜他。中国人同情弱者但并不同情可怜的人,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最好不要苛求自己样样都懂,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并且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无助感是一个人碰到了太多挫折,他连突破的愿望都没有了,安于现状,无力感久了以后就会变成无助感。
小事情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情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在我看来,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没有自我、没有理想、没有使命,否则做不了大事。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有计划,只能做小事而已。计划是需要的,但真正的大事是谁也计划不了的。
人一旦发现自己有无力感的时候就要特别提高警觉。想想自己为什么有无力感,因为无力感积累起来就会变成无助感,人有了无助感就没救了。
第五节 适度的羞愧感与罪恶感,助人成长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孝心不是表现在拿钱给父母花上面,而是表现在“不丢父母的脸”上面。
很多真正孝顺的人在外面常常会顾虑到父母的脸面。一个人想偷别人的东西又不敢偷,一方面是怕违法,被警察抓去,另一方面就是“怕丢父母的脸”。
一个人再笨,也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好了。
一个人承认错误以后,要忘记错误、原谅自己、学习成长,不要老活在过去的阴影里面,这样才有新生活的希望。以前犯的错误,改不了也换不回来,所能改变的只是未来,未来好好做就行了。
人对人是一面镜子,当人对着镜子笑的时候,他会发现镜子里面的人也在对他笑;当人对着镜子生气的时候,镜子里的人也在对他生气。
当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你认为他会对你很好、他会与你和谐相处,那你往往就会与他和谐相处;当一个人进来以后,你认为他是坏人、存心不良,那他也许就真的存心不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