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泳者之心》于 2024 年 5 月 31 日上映,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讲述了 1926 年 8 月 6 日,特鲁迪・埃德尔从法国出发,耗时 14 小时 31 分钟横渡 34 公里英吉利海峡并打破纪录的故事。这一成绩比当时的男子纪录快了近两小时,特鲁迪也因此成为历史上首位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

影片开篇的舒缓配乐十分抓耳,没有高亢或悲伤的情绪,只是静静陈述一段故事,却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隐忍而坚强的情愫。

镜头从远景逐渐拉近,从模糊变得清晰,随即展现女主特鲁迪涂抹油脂的画面,面对波涛汹涌的冰冷大海,观众很容易就代入到故事之中。

2. 电影的主旨

这部电影的内核与《摔跤吧!爸爸》相似,都在探讨女性面临的困境 —— 女性生来似乎就被预设了相同的命运。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马哈维亚因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不顾世俗嘲讽,选择跳出这种命运轮回,培养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手。

他希望女儿们能获得奥运金牌,更重要的是让她们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在《泳者之心》里,扮演引路人角色的是妈妈葛楚。与《摔跤吧!爸爸》不同的是,吉塔曾有过迷茫和放弃,特鲁迪却从始至终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实力。

她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展现出更为坚韧的内心。

3. 电影逻辑

影片的整体逻辑,包括情节铺垫和故事发展的流畅性,都处理得合理到位。

开头提到因轮船出事,许多女性因不会游泳而丧生,再加上妈妈的双胞胎姐姐 7 岁时溺水身亡,这些情节为妈妈葛楚一直支持特鲁迪两姐妹游泳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特鲁迪游泳之所以如此厉害,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因为她在麻疹这种致命疾病中幸存下来,这从侧面印证了她的坚强。

为了游泳,即便面临不能在室内练习、每天需要搬煤烧锅炉等刁难条件,她也敢于应对,因热爱而迎难而上。

她比其他人更优秀的原因在于,除了上面提到的天赋和努力,她从小就在大海中学习游泳,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副本,强度是不一样的。

还有,最后三个人在海边等待时,裸泳男比尔先发现特鲁迪也合情合理,因为他作为泳者,又经常在海边,对海上事物的敏锐度肯定高于其他两人。

因此,在剧情逻辑方面没有明显硬伤,至少我没发现特别突兀的地方。

4. 有点小瑕疵

但我认为影片存在一些可能的瑕疵,主要有三点:姐夫的笑太过刻意、未体现是否坐船熟悉过路线、遇到水母群时为何不让船先开道。

当特鲁迪在家庭聚餐中宣布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姐夫的大笑显得太过刻意。虽然导演想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态度来表达当时人们的普遍轻蔑,但时机选择有待商榷。

起初爸爸听到妈妈要让两闺女加入游泳队时的大笑尚符合逻辑,一来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二来没有成绩支撑,别人不信也正常,表现得直接些也情有可原。

可这次不同,特鲁迪早已今非昔比,她已是当时的世界第一人。从幼时患麻疹幸存,到初学游泳时不被看好,再到后来夺冠,诸多不可能最终都变成可能。她经历了各种磨难,并证明了自己,甚至之前为拿到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赞助,还打赌要在 3 小时内从纽约游到新泽西,全程约 11.3 公里,她还赌赢了。

所以,姐夫没理由有如此反应,即便再不可置信,也不至于这样大笑,这种反应更像是一个平时跑 1 公里都气喘吁吁的人说自己明天要跑 30 公里时才会有的,这是导演处理的问题了。

特鲁迪都参加过奥运会、拿过各种奖项,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虽然感觉不可思议,但难道就一定是天方夜谭吗?有什么不可能的?那个大笑和整个画面格格不入,显得很割裂。

此外,影片中没有体现为横渡英吉利海峡做更合理的准备。虽然有裸泳者比尔作为导师,展现出专业的规划能力,还认识船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但我没去考证真实的流程,毕竟电影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不一定要与现实完全一致。在影片中,是否应该多一些特鲁迪的练习镜头呢?比如坐船熟悉路线,了解大概位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这样是否更合理,还是说特鲁迪每年都去这个海峡,早已习惯?但看起来不像啊,毕竟出发点是在法国。

不然,看完总觉得特鲁迪就在海边练习了几回,也不知道练习时游了多远,然后第一次挑战就是全程了,这感觉不太符合挑战应有的行事逻辑,不过现实中比影视作品不合乎逻辑的情况比比皆是,也未必非得如此。

还有,遇到水母群时,为什么不让船先过去开出一条路,然后特鲁迪在后面跟着游过去,这样是不是就不会受伤了?可能有人会说不能借助外力,但不是还有补给吗?没道理不能这样做,如果怕跟在船后面,海浪卷起把她拖到海里,那就快速前进,稍作等待再游过去就是了,这一点我是没想明白的。

5. 转场

观影过程中,我猜中了两次转场,一次是小特鲁迪从水下冒出来,我就觉得要长大了,结果确实如此。还有一次是特鲁迪第二次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弟弟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不相信,说明天他们就回来了,让弟弟关了广播去睡觉。然后,妈妈在厨房做宵夜?我就想着等下就设计成因为邻居开了广播然后听到了吧,结果还真是。不知道在电影里有没有相关术语,只是凭感觉觉得下一秒会是这样。

影片最后,特鲁迪在大海中游泳,从黑夜开始,镜头慢慢右转,最终呈现她向前迎着朝阳的画面。这个转场设计真的太巧妙了。

6. 破风者

当姐姐看到特鲁迪因洋流一直游得很慢时,说了一句 “她喜欢竞争”,这让我想到了骑行中的 “破风者” 和长跑中的 “领跑员”,这些人的作用就是在骑行、跑步比赛中,有人在前面控制节奏或减少风阻。除了这个目的,还有激励、激起竞争心的作用。

7. 配乐

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就是配乐了,我居然听出了史诗感,这在我这里绝对是加分项。电影质量本身就很好,加上如此出色、贴切的配乐,达到了 1 加 1 大于 2 的效果。我查资料时看到配乐拿了好几个奖,这真的是实至名归。我现在发现好像配乐出色的电影,质量大部分都很不错,不知道这之间是否有很大因果关系。但配乐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喧宾夺主还是相辅相成,都要看导演的功力了。

8. 胜利可以掩盖所有问题

“谁赢他们帮谁。”

在《让子弹飞》中张麻子说的这句话,突然就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电影中对于女性的偏见是一方面,但好像只要有成绩,就可以掩盖所有问题,似乎确实如此。

电影中,特鲁迪在奥运之旅铩羽而归,导致之前的努力全部归零。直到有一个小女孩说,因为看到她游泳,激励着自己也学习了游泳,她是自己的英雄。所以,特鲁迪萌生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想法。有时我在想,如果特鲁迪奥运会之旅成功了,没有输得那么惨,为自己正名了,她是否还会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

我觉得她还是会的,因为她是特鲁迪。

特鲁迪让我很欣赏的一点是,面对任何不公的遭遇,她不是歇斯底里地去质问,只是选择勇敢地面对。遇到闲言碎语,你怎么看我、怎么刁难我,是你的事情,没有关系,我只想做好这件事情,任何困难我都会勇敢面对,而且我坚信我可以。

9. 关于选择

在电影中,姐姐梅格选择了妥协,表面上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还是与个人性格有关。

从爸爸的性格来看,梅格完全可以反抗,因为从小到大的诸多事情都能看出爸爸拿两个女儿没有一点办法,这里其实只是为了突出特鲁迪在游泳这件事上的艰难,她好像一下子就只剩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了,但特鲁迪还是义无反顾。

能说谁对谁错吗?我想不能。有些选择看起来是错的,实则是好的;有些看起来是对的,却又好像是错的,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10. 成功并非一人之功

最近我在研究系统化解决问题,以前总是只关注重点,不在乎细枝末节。

最近突然醒悟,一个问题能够解决或一件事情能够做成,不是光靠某个部分(通常只关注台上个人的努力)做得够好就行,而是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位,只是重要程度不同,但不表示可以忽略。

我之前以为顺势而为就是风口上的猪,是个人都可以,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太狭隘了,实际上顺势而为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风口重要,个人努力也重要,但客观存在的其他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特鲁迪没有这么开明的爸妈呢?爸爸虽然一直反对,但很多细节都表现出无声的爱,他一直反对学习游泳,却还是带特鲁迪去海边教她游泳;一直反对加入游泳队,但妈妈坚持,他也就没说什么,别看他咋咋呼呼,妈妈一个眼神他就怂了,甚至有点妻管严。

妈妈更不用说了,一直是精神上的导师,没有妈妈的坚持和信任,特鲁迪不会有这样的成绩。

除此之外,如果没遇到曾成功横渡海峡、经验丰富,还能进行路线设计并认识船长,提供船、食物和引领的裸泳者比尔呢?她还会成功吗?

如果没有最后众人点起篝火,让特鲁迪看到方向呢?她还会成功吗?

或许还是会成功,但我觉得难度一定会增加好几个级别。

电影中,特鲁迪在最后几公里,因为暗礁只能独自前进,在黑夜之中找不到任何方向,一直苦苦坚持,直到最后看到海岸边的点点星火时,我心里只有一句:真替她高兴。

“古之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她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11. 想明白了一个问题

因为这部电影和《垫底辣妹》整体的叙事设计很相似,所以就想到了七八年前看《垫底辣妹》时,觉得工藤沙耶加的爸爸,其人设处理和铺垫都有点生硬的问题。

爸爸和小时候的工藤沙耶加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后来因为偏心弟弟,完全不关心女儿了,关系变得恶劣,然后工藤沙耶加还奇怪,自己的妈妈为什么要嫁给爸爸这种男人,然后妈妈还解释说,别看爸爸是这样的人,其实内心是很善良的,为了圆善良这个点,用了在考试途中,帮忙别人清雪、推车这个情节设计。

当时,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爸爸对女主工藤沙耶加的态度,转变得那么不合理,小时候亲密无间,中学态度转变一百八十度,极为恶劣,直到沙耶加努力学习,有成绩了然后态度终于好转。

一直想不明白这个点,就是很生硬,总觉得有点说不通。

看完《泳者之心》之后,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就是自己代入了工藤沙耶加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了。

工藤沙耶加是谁?一个打扮入时、甜美可爱的时尚女孩,她每日里浓妆艳抹,和朋友们昏天黑地地玩耍,对于学习全不上心,所以学习成绩早就成为全年级倒数第一名,这个活生生就是一个小太妹的作风,这对于当年立志要考清北,最后还失败的他爸怎么能容忍,自己态度恶劣不是没有道理。

特鲁迪和工藤沙耶加情况完全不同,没有这种人物的成长感、蜕变感,好像其他角色,比如上面提到的吉塔、工藤沙耶加一出场还是新手号,而特鲁迪从小就已经是成品号了,指的是强硬地面对困境的性格底色。

12. 女主演员是谁

从电影开始,女主特鲁迪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总觉得这个女演员怎么那么眼熟呢?但是又记不起来是谁,总觉得是海后啊,但又不是很确定,就是出演《海王》中海后一角的艾梅柏,前些年跟德普打官司的那个,然后又和马斯克搞得鸡飞狗跳的,也没立马查资料了,只是有一点点膈应,其实,也不是特别讨厌海后了,只是相比《海王》出场的惊艳感,场外的事情太扣分了。带着这个忐忑的感觉继续观看,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是谁,我说怎么那么眼熟,原来就是电影《星球大战》后传三部曲的女主蕾伊。这种不太舒服的感觉一下子烟消云散。

13. 结语

当特鲁迪赌赢从纽约游到新西兰,拿到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赞助,深夜里回到家,和妈妈的一番对话,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台词,也是对特鲁迪最大的赞美。

“跟我说说晚上外面是什么样的?”

“今晚我游泳的时候,有条港海豹一直跟着我。”

“有条海豹跟着呢?”

“绝对有。”

“不是跟着你,特鲁迪,它是在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