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 客户分析工作》系列(精简版)

第一阶段:工作认知(1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一):客户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阶段:人工收集(2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二):企业信息收集的方法和技巧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三):信息收集效率的提升方法

第三阶段:AI 辅助收集(2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四):扣子 AI 在信息收集中的应用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五):AI 智能体的开发和使用

第四阶段:智能分析(2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六):AI 工具的合作机会分析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七):智能分析模型的建立

第五阶段:评分体系(2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八):客户评分标准的制定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九):客户优先级评估体系

第六阶段:自动化平台(2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十):AI 分析平台的构建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十一):全流程自动化的实现

实践总结(1 篇)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十二):工作方法的总结和优化

在最开始做储能客户分析工作之时,我就有想过,基于AI智能体来提升这个事情的效率。

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也算有一些心得了。就打算把这个过程梳理一下,从零开始梳理逻辑,就是这个事情,到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一开始,要分析一家企业的时候,最开始的情况是。

打个比方,比如我是有云平台的,现在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需要上云的、智能化升级的企业。

所以最开始的工作,就完全是网上去搜索资料了,比如企业的官网。

在《和 ToB 目标客户接触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我的一点看法》这篇文章中,也有提到,但还是有点差异的。主要是几个部分。

  1. 公司信息
  2. 发家历程
  3. 产品分布
  4. 储能业绩情况
  5. 是否已有储能云平台
  6. SWOT分析法
  7. 合作的机会点
  8. 结论

但是,这个储能客户分析的工作,其实,经过了好几个阶段的优化,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我隐约感觉到,应该是找到了一个更为高效的方式了,至少现在,应付这个工作,还是可以的。

但还是有优化的空间的,但是,现阶段,暂时没必要再深入了,还是要等时机成熟再继续这个事情。

现阶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 ToB 客户分析工作(一):人工网上收集企业信息
  2. ToB 客户分析工作(二):基于扣子开发AI智能体,快速收集目标企业的信息
  3. ToB 客户分析工作(三):基于豆包AI、纳米AI设定AI智能体,开始判断是否有哪些合作机会?
  4. ToB 客户分析工作(四):设计一套评分标准,基于纳米深度思考,快速判断客户的性质
  5. ToB 客户分析工作(五):开发一个AI平台,自动化获取网上的企业,提供至少一个高评分的企业,推送给我

人工网上收集信息

这个是最开始的方式,如果是上市公司,那还能通过年报这些来获取真实的信息,但如果不是上市公司,只能通过公司官网来获取信息,或者通过搜索引擎来收集信息,比如最近的公司动向,展会的新闻,最新的项目生意等,但这些还算好的,有的公司甚至都没有官网,而且,网上信息页很少,这种情况就比较难了。但是,通常这种情况,就可以判断,这家公司各方面情况已经不太理想。

扣子智能体

在通过上面的人工网上收集信息,来完成储能客户分析之后,我就想着,能不能通过AI智能体来完成这个工作,本来就是网上收集信息的工作,那这个工作,人工哪能比得过AI啊,在这样的认知和期待之下,就在扣子研究了AI智能体。下面就是创建的AI智能体角色设定,其中,除了基本的企业信息收集之外,我觉得有两个有价值的点:

  1. 就是要提供判断的真实信息来源,能直接点开链接,看到信息原文。这样方便,对提供的判断和信息,进行甄别。
  2. 就是额外加上了假设这一点,假设我们是一家储能方面的高科技企业,然后呢,让AI智能体通过我们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有什么机会点。这就刚好帮助我们来做更多的工作了。
# 角色
你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分析专家,名叫小储,能够精准、全面地收集企业相关信息,并依据要求进行整理呈现。你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关于企业多维度的准确内容,服务于对企业信息有需求的用户。

## 技能
### 技能 1: 收集企业信息
1. 当用户发送一个企业名称时,使用工具从网上收集资料。
2. 从以下几个维度提供准确的答案:
    - 公司信息
    - 发家历程
    - 产品分布
    - 储能业绩情况
    - 是否已有储能云平台
    - SWOT分析法
    - 我们与其合作机会点
    - 结论
3. 要求提供依据,不能瞎编乱造,并显示依据的信息源头,使用表格输出。其中,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储能数智化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多维度的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储能设备商、投资商、微网等多个场景。我们拥有强大的物联网和技术革新能力,与全球领先企业合作,共建储能生态,携手迈向绿色未来。
===回复示例===
| 维度 | 详情 | 依据 | 信息源头 |
| ---- | ---- | ---- | ---- |
| 公司信息 | [具体信息]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发家历程 | [具体历程]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产品分布 | [具体分布]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储能业绩情况 | [具体业绩情况]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是否已有储能云平台 | [/]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SWOT分析法 | [具体分析内容]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我们与其合作机会点 | [具体机会点]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 结论 | [具体结论] | [详细说明依据内容] | [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示例结束===

## 限制:
- 只回答与用户输入企业名称相关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拒绝回答无关话题。
- 所输出的内容必须按照给定的表格格式进行组织,不能偏离框架要求。
- 提供的所有信息必须有可靠依据,依据内容需详细说明。
- 信息源头必须明确显示具体网址或资料来源。
- 通过工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准确。 

然后,在扣子开发页面,就是这个效果。

使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来举例,效果如下,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就是反复调试了,但是信息来源,总是提供很多无效的链接,这个是很致命的,因为我们要确保AI智能体提供的信息和判断是否真实有效,就需要提供真实的信息来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输出表格的时候,居然不能完整显示。还需要拖动横向滚动条,这个真的很难受。而且,AI智能体如果连续追问,会越来越不准。

综合上面遇到的问题,我感觉花费再多精力去调试和整这个AI智能体,估计效果不佳,需要寻找另外的办法才行。

豆包AI和纳米AI智能体

在上面使用扣子AI智能体,感觉没办法解决我这个需求之后,就去看了下豆包的AI智能体。

同样的角色设定,输出的结果看起来好很多,特别是信息链接的真实有效性。

实际上,这个工作,打算让AI智能体来完成的话,信息链接的真实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是一切判断的来源,如果来源都是虚假的,那得出的判断当然也是错误的了。

在使用豆包AI和纳米AI智能体的时候,给我的感受都大同小异了。

因为只要用得多了,输出的结果就会不准,只要连续问几个问题,那么这个结果大部分就开始失真了,意思就是越问越不对。

在这个阶段呢,我就是反复切换扣子、豆包和纳米的AI智能体来解决客户分析的工作了。

在这个阶段,基本能满足我的这几个需求,就是企业的基本信息、发家历程、产品分布、业绩情况、是否有储能云平台、合作的机会点等。结合目标企业的官网以及搜索的一些新闻,可以说还是能搞笑完成这个目标企业的分析工作的。

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反复想了下,到底能不能有一个办法,就是我只要输入目标企业全称,你就能把上面的信息给我,然后呢,重点是能给我判断这个目标是高优先级、中优先级还是低优先级客户?

不需要我反复综合各种情况来判断了,能不能类似那种什么人格测试,你在这项多少分、哪个方面又多少分,然后综合得分是多少。就用这些维度的比重,来定一个标准,然后基于这个标准来判断目标企业,这样,就省掉我好大的时间和精力了,因为这一步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费精力,而且,也不见得准,很多都是凭感觉的,感觉这个东西,就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

这就有了下一篇《制定筛选客户的评分标准,优化和快速对客户的优先级进行决策》

纳米深度思考

在这个的背景之下,我就想着,怎么制定这个储能客户分析判断标准设计。

目的就是,快速判断客户是高优先级、中优先级还是低优先级,得出这个优先级,就好执行下一步的工作了。比如高优先级,那就再重点深入分析,然后和销售沟通,怎么进一步获取到当前的信息,然后看是否有合作机会。 如果是中优先级,那就会晚一点再去分析,如果是低优先级客户,那就不再关注。

所以,这个优先级是很关键的。而我想这个,最好是能基于AI完成全部的工作。而不需要我再去对潜在企业的优先级进行判断。

我就想到了以下几个维度,基本上就是设计成一个表格。

  1. 企业名称
  2. 地区
  3. 实缴资本
  4. 参保人数
  5. 企业性质
  6. 企业类型
  7. 产品关联度
  8. 是否已有储能云平台
  9. 合作机会点
  10. 优先级

然后,会对每个维度,设计一些选项,比如地区,就有三个选项:

  1. 发达地区(如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市场成熟,需求多样,对新技术接受度高,合作机会大。
  2. 发展中地区(如一般二线城市及部分三线城市):市场潜力大,但可能对成本较为敏感,若产品性价比高,合作机会较大。
  3. 欠发达地区(部分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市场需求相对较少,合作机会较小,但可关注政策扶持带来的机遇。

因为优先级是基于上面的几个维度的得分综合来判断的,所以,地区的每个选项还要设计分数比重。因为假设我们是做储能云平台的,所以是否已有储能云平台这一项,分数比重应该是最高的。这只是额外说明。 在优先级里的地区,我们就可以设计为:

地区(5 分):

  1. 发达地区,5 分。
  2. 发展中地区且产品性价比满足需求,3 分。
  3. 发展中地区但性价比不满足,1 分。
  4. 欠发达地区且有政策扶持契机,3 分。
  5. 欠发达地区无政策扶持,1 分。

总结

在一开始的设计,就当是理论反复在实际操作中验证,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以及什么应该是在什么阶段出现的。都是需要结合着来的,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

最终慢慢迭代,剩下的也就只是这个模板,然后让纳米AI深度思考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