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译本序 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收进了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地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的笔下,这在其他作家身上是很罕见的,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 奥威尔只是靠成绩优异,才免费进了一所二流的寄宿学校圣塞浦里安,后来又靠成绩优异考取了奖学金,进了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 “对一个孩子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 “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在寄宿学校吃到的苦头可能是英国唯一可以与一个外人在极权主义社会中感到的孤立相比的事。” “我感到我必须洗赎那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的罪咎……我觉得我不仅仅应该与帝国主义决裂,而且也应该与一切人对人的统治决裂。我希望融合到受压迫的人中间去,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个,站在他们的一边反对他们的暴君……在这时候,在我看来,没有出息倒是唯一的美德。自我奋斗,哪怕稍有成就,一年能挣上几百镑,我觉得稍有这种想法都是精神丑恶的,是一种欺压行为。” “我尝到过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这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充分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而在缅甸的工作则使我对帝国主义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但这些经验不足以给我确切的政治方向。” 出身和教育养成的说话口音,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是什么口音!一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沾沾自喜、过分自信的口音,一种深沉、洪亮而带有恶意的口音,你没有看到也可以凭本能感到,他们是一切智慧的思想、细腻的感情、美丽的事物的敌人。怪不得大家都这么憎恨我们。” “英国人的(阶级)烙印是打在舌头上的。” 有一个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为了体验穷人的生活,曾经伪装酒醉的流浪汉,去辱骂一个警察,想被抓到监狱里去尝一尝与穷人一起过圣诞节的滋味。但是那个警察从他醉酒后的口音,一下就听出了这个身披借来的破烂衣服的醉鬼是一个出身伊顿公学的地道绅士,并没有上钩,而是善意相劝,叫他乖乖地回家去。 他的侄女的话最能一针见血地说明问题,她对奥威尔的传记作家克立克说:“他的一切疙瘩都来自这个事实:他认为他应该去爱他的同胞,但是他连同他们随便交谈都做不到。” 极权主义乃是现代专制主义。它从本质上来说与古代或中世纪的专制主义毫无二致,但与这些传统的专制主义不同的,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地方是,极权主义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无不在一个有形和无形的“老大哥”的全面严密控制之下(极权主义的英文“Totalitarianism”意即指此,因此也可译“全面权力主义”),这是中外历史上任何一个暴君所做不到的,更是他们连想也想不到的。 极权主义的危害,向世人敲起警钟,让大家都看到它的危害性——对伦理的破坏,对思想的控制,对自由的剥夺,对人性的扼杀,对历史的捏造和篡改……——是何等的重要。如果听任它横行,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一部 老大哥在看着你。 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用新话来说,它们分别称为真部、和部、爱部、富部。 果尔德施坦因是个叛徒、变节分子,他一度(那是很久以前了,到底多久,没有人记得清楚)是党的领导人物之一,几乎与老大哥本人平起平坐,后来从事反革命活动,被判死刑,却神秘地逃走了,不知下落。两分钟仇恨节目每天不同,但无不以果尔德施坦因为其重要人物。他是头号叛徒,最早污损党的纯洁性的人。后来的一切反党罪行、一切叛国行为、破坏颠覆、异端邪说、离经叛道都是直接起源于他的教唆。 果尔德施坦因在对党进行他一贯的恶毒攻击,这种攻击夸张其事,不讲道理,即使一个儿童也能一眼看穿,但是听起来却又似乎有些道理,使你觉得要提高警惕,别人要是没有你那么清醒的头脑,可能上当受骗。他在谩骂老大哥,攻击党的专政,要求立即同欧亚国媾和,主张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思想自由,歇斯底里地叫嚷说革命被出卖了——所有这一切的话都是用大字眼飞快地说的,可以说是对党的演说家一贯讲话作风的一种模仿,甚至还有一些新话的词汇;说真的,比任何党员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使用的新话词汇还要多。 总是有傻瓜上当受骗。 两分钟仇恨所以可怕,不是你必须参加表演,而是要避不参加是不可能的。 不那么做是办不到的。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是有那么一两秒钟的时间里,他的眼睛里的神色很可能暴露了他自己。正好是在这一刹那,那件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了——如果说那件事情真的发生了的话。 “我同你一致,”奥勃良似乎这样对他说。“我完全知道你的想法。你的蔑视、仇恨、厌恶,我全都知道,不过别害怕,我站在你的一边!” 打倒老大哥打倒老大哥打倒老大哥打倒老大哥打倒老大哥 不论他是写了打倒老大哥,还是他没有写,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论他是继续写日记,还是他没有继续写,也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会枪毙我我不在乎他们会在我后脑勺打一枪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他们总是在后脑勺给你一枪我不在乎打倒老大哥 迟迟不去开门是最糟糕的事情。 他们崇拜党和党的一切。唱歌、游行、旗帜、远足、木枪操练、高呼口号、崇拜老大哥——所有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好玩的事。他们的全部凶残本性都发泄出来,用在国家公敌,用在外国人、叛徒、破坏分子、思想犯身上了。三十岁以上的人惧怕自己的孩子几乎是很普遍的事。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过去已经死亡,未来无法想象。 不论在钱币上、邮票上、书籍的封面上、旗帜上、招贴画上、香烟匣上——到处都有。眼光总是盯着你,声音总是在你的耳边响着。不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 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生活并不孤独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现在他既然认识到自己是已死的人,那么尽量长久地活着就是一件重要的事。 如果别人都相信党说的谎话——如果所有记录都这么说——那么这个谎言就载入历史而成为真理。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过去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凡是现在是正确的东西,永远也是正确的。 知与不知,知道全部真实情况而却扯一些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互相抵消的观点,明知它们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而尤其是,把这样的做法应用到做法本身上面——这可谓绝妙透顶了: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而后又并不意识到你刚才完成的催眠。 如果除了你自己的记忆以外不存在任何记录,那你怎么能够确定哪怕是最明显的事实呢? 你所知道的只是,每个季度在纸面上都生产了天文数字的鞋子,但是大洋国里却有近一半的人口打赤脚。 今天他应该表扬奥吉尔维同志。不错,根本没有奥吉尔维同志这样一个人,但是只要印上几行字,伪造几张照片,就可以马上使他存在。 一个小时以前还没有想到过的奥吉尔维同志,如今已成了事实。他觉得很奇怪,你能够创造死人,却不能创造活人。在现实中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奥吉尔维同志,如今却存在于过去之中,一旦伪造工作被遗忘后,他就会像查理曼大王或者恺撒大帝一样真实地存在,所根据的是同样的证据。 说真的,如果一个词不过是另一个词的反面,那有什么理由存在呢?以‘好’为例。如果你有一个‘好’字,为什么还需要‘坏’字?‘不好’就行了——而且还更好,因为这正好是‘好’的反面,而另外一字却不是。 你难道不明白,新话的全部目的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我们要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凡是有必要使用的概念,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意义受到严格限制,一切附带含义都被消除忘掉。 词汇逐年减少,意识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当然,即使在现在,也没有理由或借口可以犯思想罪。这仅仅是个自觉问题,现实控制问题。但最终,甚至这样的需要也没有了。语言完善之时,即革命完成之日。 “到二〇五〇年,也许还要早些,所有关于老话的实际知识都要消灭。过去的全部文学都要销毁,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他们只存在于新话的版本中,不只改成了不同的东西,而且改成了同他们原来相反的东西。甚至党的书籍也要改变。甚至口号也要改变。自由的概念也被取消了,你怎么还能叫‘自由即奴役’的口号?届时整个思想气氛就要不同了。事实上,将来不会再有像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那种思想。正统的意思是不想——不需要想。正统即没有意识。” 电幕上继续不断地播送神话般的数字。同去年相比,食物、衣服、房屋、家具、铁锅、燃料、轮船、直升机、书籍、婴孩的产量都增加了——除了疾病、犯罪、发疯以外,什么都增加了。逐年逐月,每时每刻,不论什么人,什么东西都在迅速前进。 如果你不看一下周围,你就会很容易相信,党所树立的模范体格——魁梧高大的小伙子和胸脯高耸的姑娘,金黄的头发,健康的肤色,生气勃勃,无忧无虑——是存在的,甚至是占多数。实际上,从他所了解的来看,一号空降场大多数人是矮小难看的。很难理解,各部竟尽是那种甲壳虫一样的人:又矮又小,没有到年纪就长胖了,四肢短小,忙忙碌碌,动作敏捷,胖胖的没有表情的脸上,眼睛又细又小。在党的统治下似乎这一类型的人繁殖得最快。 他觉得他凭本能就能知道,谁能生存,谁会消灭,尽管究竟靠什么才能生存,则很难说。 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永远不会造反;他们不造反,就不会觉悟。 很有可能,历史书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甚至人们毫无置疑地相信的事情,都完全出之于虚构。 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在记忆不到而书面记录又经篡改伪造的这样的情况下,党声称它已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你就得相信,因为不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任何可以测定的比较标准。 圣克利门特教堂的钟声说,橘子和柠檬,圣克利门特教堂的钟声说,你欠我三个铜板! 第二部 他想,要是在从前,一个男人看一个女人的肉体,就动了欲念,事情就是那么单纯。可是如今已没有纯真的爱或纯真的欲念了。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和仇恨。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这是对党的打击。这是一件政治行为。 “你做爱的时候,你就用去了你的精力;事后你感到愉快,天塌下来也不顾。他们不能让你感到这样。他们要你永远充满精力。什么游行,欢呼,挥舞旗帜,都只不过是变了质、发了酸的性欲。要是你内心感到快活,那么你有什么必要为老大哥、三年计划、两分钟仇恨等等他们这一套名堂感到兴奋?” “那只是因为我赞成积极的事情,不赞成消极的事情。在我们参加的这场比赛里,我们是无法取胜的。只不过有几种失败比别几种失败好一些,仅此而已。” 他想到,你如果同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这种失望大概是不断发生的正常的事,因此突然对她感到了一种深厚的柔情,这是他从来没有感到过的。他真希望他们是一对结婚已有十年历史的夫妇。他真希望他们两人像现在那样在街上走着,不过是公开的,不带恐惧,谈着琐碎的事儿,买着家用的杂物。他尤其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单独在一起,而不必感到每次相会非做爱不可。 玻璃的弧形表面仿佛就是苍穹,下面包藏着一个小小的世界,连大气层都一并齐全。他感到他可以进入这个世界中去,事实上他已经在里面了,还有那红木大床、折叠桌、座钟、铜板蚀刻画,还有那镇纸本身。那镇纸就是他所在的那间屋子,珊瑚是裘莉亚和他自己的生命,有点永恒地嵌在这个水晶球的中心。 “谁管它?总是不断地打仗,一个接着一个,反正你知道所有的消息都是谎话。” 在同她说话中,他发现假装正统而又不知正统为何意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可以说,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正是由于缺乏理解,他们没有发疯。他们什么都一口吞下,吞下的东西对他们并无害处,因为没有残渣遗留,就像一颗玉米粒不加消化地通过一只鸟的体内一样。 始即是终,终寓于始。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爱他,当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把你的爱给他。最后一块巧克力给抢走时,他母亲怀里抱着孩子。这没有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并不能变出一块巧克力来,并不能使那孩子或她自己逃脱死亡;但是她仍抱着她,似乎这是很自然的事。 他们并不忠于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思想,他们却相互忠于对方。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不再轻视无产者,或者只把他们看成是一种有朝一日会爆发出生命来振兴全世界的蛰伏的力量。无产者仍有人性。他们没有麻木不仁。他们仍保有原始的感情,而他自己却是需要作出有意识的努力才能重新学会这种感情。 “无产者是人,”他大声说。“我们不是人。”...

2023-04-10 · 1 分钟 · 119 字

《领导的气场》

第一章 管理无方,气场只是空谈 敬人者,人恒敬之 理,就是看得起:你看得起他,他就看得起你;你看不起他,他照样也看不起你,不管你是谁。 人既不会百分之百的好,也不会百分之百的坏;人性不是彻底的善,也不是彻底的恶,而是可善可恶。 下属讲得虽然对,却在不对的时候、不对的地方讲,所以他是错的。因此,要把管做到理,不仅话要说对,而且要在合适的地方说。说得老板有面子,他就会承认你对;说得他没有面子,再对也是错的。 一个好的管理者是这样的:你做得好的时候,我为什么要管你,我不需要管你;你做得不好,我也不会管你,但是我会提示你,提示无用,就再提示,提示实在不管用,我才会训斥你(如图1-1)。 作为干部,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做指示的人,就限定了自己的下属,使他不太会动脑筋。一个很有主见、很果断、随时有主意的人,他的下属经常脑袋空空:第一,他们想了没有用;第二,他们说的跟领导不一样时会挨骂。最后,他们不再想也不再说,干脆让出整个舞台来,让领导一个人去表演——唱独角戏。 有判断力、有选择力、有声望,才有资格深藏不露。 深藏不露的意思是在该露的时候才露,这个注解非常重要。应该露的时候你不露,人家就看不起你;不应该露的时候乱露,人家就会看笑话。有很多主管的形象在自己的下属心目当中简直是个笑话,这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庄子讲过: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美式管理是“我要—我成”的历程 日式管理是“同生共荣”的历程 中国认为:目标和成果只是管理的一部分 “安人”必先“修己” 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这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理,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伪装接受,实际上各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管理者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无为而治,使大家各自发挥所长 将、帅深藏不露,实行“不管之管”,车、马、炮、卒才能够在将、帅的高度支持下,放手去做自己分内的事。将、帅发挥总动员的作用,这才是有效的领导。如果老将喜欢表现,处处都要显示自己最厉害,那么,车、马、炮、卒便站在那里听命令,然后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弄得老将疲惫不堪,可能因此而缩短寿命。作为中层干部也是,如果你事事亲历亲为,只会累倒自己,下属既得不到成长,也不会因为你替他干活而感谢你。 象棋给我们的启示,便是领导不表现英雄性,下属才会表现出各自的英雄性。领导的英雄性,很容易造成一个人表演的可怕局面;领导不露英雄性,才有总动员的可能。 [插图] 第二章 深谙人性,看人不止一面 中国人相当复杂,不但想到“我”,还要顾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所以前文也说过,在中国做中层干部,必须十分了解中国人的特性。一方面,可以好好“理”下属员工;另一方面,可以让你在处事时深思熟虑、面面俱到,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树敌,导致后患无穷。在横的方面,要“和”,与任何人都要保持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在纵的方面,要“中”,对于人和事的处置,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并且一定要坚持原则,否则会被说成“没有规矩”“缺乏制度”,甚至“胡作非为”。同时,坚持原则又不能到处得罪人,弄得鸡飞狗跳,妨害安宁。“持中致和”是指既要坚持原则又能和谐相处,所以“和”就是广结善缘,用“广结善缘”来“坚持原则”,既会做人又能做事,叫作“致中和”,才是真正的圆满。 公司高层领导对同一事情,可以表示“关切”,也可以十分“震怒”,完全视情况而定,目的只有一个:先表明和自己没有关系,再看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然后调整后续反应。而中层干部不知道领导会“关切”还是会“震怒”,于是有责任就往下推,以便“关切”时跟着“关切”,“震怒”时跟着“震怒”,确保自身“安全”最重要。基层员工经常“押宝”,有时押对有时押错,久而久之,干脆不押,凡事能推即推,能拖即拖,否则也咬文嚼字以察言观色,多方斟酌而模棱两可,我们能责怪他吗? 人不能管,谈什么管理?不用担心,不能管的,要“理”。你理他,他才会理你。如果理不好,那就应该“安”他,你尽力安他,他自愿卖力,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以至于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乱了,员工不可能好好工作,更谈不上什么绩效。 中国人的“不受管”不是绝对的。当他事情做得顺利的时候,最讨厌有人管他;但是一旦遭遇困难,特别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喊:“为什么你都不管?”需要时要你管,不需要时又不要你管,这才是中国人“不受管”的真相。中国人“不”之中含着“要”,“不要、不要”然后“要”,“不露、不露”然后“露”,“不会、不会”然后比任何人都“会”,实在值得当干部的好好体会一番。“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想做好干部,你应该在下属需要时才来管他,即平时充分准备,需要时亮出锦囊妙计,而不是和下属一起在困境中愁眉苦脸。“预测”“前瞻”不是平日说着玩的,而是紧急时要露一手的。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听话不如“看”话 很难听懂话,是作为中层干部真正的难处。中国人说“不要听他的话”,其中含有“中国话不能只用耳朵听”的意思,必须特别小心。中国人很少说“听他说什么”,反而常常告诫他人:“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中国话不能只用耳朵听,应该配合用眼睛看。中国话听起来含含糊糊,“看”起来清清楚楚。短短一两句话,含意却很深刻,所以“看”了之后,还要多想。如果不好好想,还是弄不清楚话意。也就是说,“看”话不能仅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用“心”,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比如,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短短五个字,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听不懂的时候,就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想。 “随便”——考验你的诚意 当你问对方要什么,对方说“随便”,意思是说:衡量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么。其实,说“随便”是不想为难对方,但是,如果你傻傻的真的“随便”,对方会认为你轻视他。你请我吃饭,问到哪里用餐,我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提议上豪华酒楼,万一你认为那样不值得,我岂非自讨没趣?不过我也不愿意自贬身价,一开口就选择普通餐厅,非但显得土气,对方也未必领情。最好的办法,还是说“随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认为拿什么招待我最合适,进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调整自己所应表现的态度。你经济拮据,只能够请我上普通馆子,我照样吃得高兴,因为你够诚意,我不在乎吃什么;如果你手头宽裕,豪华酒楼也请得起,却只请我上普通的馆子,我就知道你不够意思。 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里做客,甲热情招呼,顺口问他:“喝点什么东西?”乙回答:“随便,随便。”甲当然心里有数:家里确实有好酒,是留给上司丙的,现在当然不能拿给乙喝。衡量与乙的关系,决定泡一壶好茶招待他。乙见甲并没有敷衍他,自然很高兴,也知道自己在甲心里的分量。正在此时,丙不期而至,明显就是来喝那瓶好酒的。此时,甲该不该将好酒拿出来?如果拿出来就会得罪乙,不拿出来又会得罪丙。这种两难的情况却也难不倒深谙圆通之道的甲。甲对他太太大声说:“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里了?”甲的太太明白甲的意思,就大声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脏,特地藏起来了。”话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着好酒出来了,并准备了丰盛的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兴,当然,甲将危机巧妙地化解于无形,更是高兴。 用高声说话来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 不反对并非赞成 赞成之中有反对,反对之中有赞成 既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的理由 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都不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来加以判断。 合理的赞成加上合理的反对,才是正当的行为。 做事小心谨慎 你要记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你听到一句话,如果不清楚是谁说的,就不要急于判断它究竟是对还是错、是真还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对方是谁,这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回事?难道我冤枉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通常,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如果你没有其他出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会上当 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 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合理 要改变对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变自己。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时,甲突然提到丙,问:“你认识丙吗?”乙的第一反应是“不认识”,因为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图。一句“不认识”,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以下几种不同的意思:“真的不认识。”“虽然认识,但是并无交情。”“认识是认识,跟不认识差不多。”“你有什么事情,要问我认不认识。”“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认不认识与你无关。” 深藏不露并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求得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或不及,对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 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能争得恰到好处。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的事。千万不要心里不情愿,却打着谦让的幌子,那是虚伪。 怕吃亏上当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一特性。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凡是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的人,大多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种弱点,就不会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让别人上当。 因为怕吃亏,所以彼此打交道时,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如果一开始就想着欺骗对方,往往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有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种弱点,就不会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让别人上当。 想要别人帮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恩大惠”的话,会让别人心生警惕。 上司问下属:“计划书写好没有?”下属心里可能想:“糟糕,晚上忘了写了。”但是碍于面子,嘴上却说:“写好了,只是早上急着上班,忘带了。”上司明白,这是下属在找借口,如果揭穿他的话,他面子上过不去,以后可能会和自己唱反调,所以只是淡淡地说:“哦,那明天别忘了带过来。”下属因说谎暂时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下班后自然会赶快把它写好,放在公文包里,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交上去。下属不但完成了工作,而且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差点惹麻烦,幸亏平时信用还不错,勉强过关,下次不可以再犯,万一被拆穿,不但难堪,还可能受罚。这样,既可以保证计划书尽早完成,又不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何乐而不为? 切记,使一个人觉得没有面子,吃亏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自己。 第三章 话不必多,要讲得恰到好处 如果领导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说,最后任务完不成,那所有的错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说了,领导就会想其他办法。凡事刚开始的时候,都有转圜的余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务,还一声不响,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贻误了时机。 少说话很好,但是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 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 业务经理陪老板到客户那里谈判,客户提出让利3%,业务经理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然后把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上说:“不行,这样我们就无利可图了!”老板看看结果,心里明白,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户的分上,再想想办法吧。”明明可以接受,业务经理却说不行,实则将决定权交给老板。老板若同意,等于给对方一个人情;老板若不同意,则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所以,业务经理真正做到了“说而不死”。如果业务经理计算完,不和老板商量,就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等于没把老板放在眼里,势必“先说先死”;如果业务经理计算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等着老板做决定,老板就比较为难,因为他的做法摆明了告诉对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绝,岂不是让对方嘲笑? 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便是控制其差异性。任何差异都值得注意,采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来加以控制,使差异的变化合乎控制的标准。语言或文字沟通,同样需要合理的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妥当不妥当,便是合理不合理,所以仍然以合理的妥当、合理的真实为拿捏的尺度。 “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你如果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有说。”这三句话,代表中国人沟通的三个要则:第一,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或者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述?或者转述到什么程度?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到我的头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第二,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并且经过考虑,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信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所审慎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扯进去,说是我说的。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择的,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样说的,语气、用语都不相同。 中国人一生气,说的都是不好听的话。 不明言的目的,在于“让应该知道的人知道内容,让不应该知道的人知道皮毛”。这种“以应该不应该为标准,来施行公开不公开的划分”,就是相当合理的做法。 保持沉默,对上司而言,已经等于申诉。 如果你能用沉默来引发上司的好奇心,诱导他们自动前来了解事实,那就是高明的做法。而且由于没有申诉的声音,不易引起上司的不满情绪。...

2023-04-05 · 1 分钟 · 190 字

《精力管理》

点评 最重要的体能精力管理方法 1. 早睡早起 2. 坚持在同样的时间睡觉和起床 3. 每天5~6次少量进食 4. 每天吃早餐 5. 饮食健康,营养均衡 6. 尽量减少单糖化合物摄入 7. 每天饮用1360~1800克的水 8. 工作时每90分钟休息片刻 9. 每天进行适量身体活动 10. 每周至少两次心血管功能间断训练、两次力量训练 第一部分 如何做到全情投入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 今天我们要分析一条革命性的理论——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争先恐后,却吝于用片刻思考目标或方向。我们事务缠身,却又总是筋疲力尽。 时间永远不够用,我们的唯一办法只有在每一天里最大程度地生挤硬塞。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再高效的时间管理也无法确保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每一件事。 ● 你精心规划了一天的12小时,但是到了中午你的精力就走向了负面,毫无耐心,焦躁易怒。 ● 日历和掌上电脑都提醒你今天是爱人的生日,傍晚来临时你却因为疲倦失去了庆祝的心力。 精力,而非时间, 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精力的重要性看似显而易见,却经常被人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忽略。 有技巧的精力管理 是高度表现、健康和幸福的基础 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差劲的老板,糟糕的工作环境,困难的恋爱关系,以及现实中生活中的种种危机。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比现在更好地掌控精力。一天只有固定的24小时,但精力的储备与质量却没有定数。精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越是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待它,越能变得多产而高效。反之,越是怨天尤人,我们的精力会变得越是消极、质量低下。 如果明天早晨你醒来的时候,带着对工作和家人的积极、专注的精力,你的状态会有多大程度改善?如果你是领导或经理,积极的精力和激情将会给公司环境精力带来多大的价值?如果员工们拥有更多的积极精力,同事关系、客户服务质量又会有多大的提升? 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它意味着你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地回家,能够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线。它意味着全心投入手头的事务,不管是应对工作挑战、管理团队、陪伴所爱之人,还是娱乐消遣。全情投入会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十年中,客户对精力的误用和挥霍总能一再刷新我们的认知——不良的饮食习惯,无效的恢复和重振精力方式,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们与运动员合作成功的秘诀并非在于技巧或战略。人们通常认为,才华横溢的人面对挑战时只要配备足够技能,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却并非如此。精力才是完全点燃才华和技能的正解。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运动员的精力需求跟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力需求相比简直相形见绌。 这怎么可能? 专业运动员通常90%的时间都在训练,为了在剩余10%时间里取得结果。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增强、保持和恢复精力的主题,为短期的高强度竞技做准备。以实用为出发点,他们精确规划的日常作息也为各方面的精力管理设定了严格的程序——吃饭睡觉,训练休息,情绪控制,心理准备,保持专注,定期自查目标完成情况,等等。然而,大多数普通人从未接受过类似的系统训练,每天仍需要做到8~12小时的最佳表现。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每年得以享受4~5个月的淡季休假。经过数月的高压力、高强度的竞技比赛,淡季休假是运动员休整、疗伤和成长的重要时期。相反,普通人的“淡季休假”加起来也不过一年几周的假期。即使在休假期间,你也不见得完全在休息和恢复,因为总需要抽出时间回复邮件、查收语音信息,思考下一步的工作。 最后,专业运动员的平均职业生涯为5~7年不等。如果财务管理妥当,基本可以保证一生衣食无忧,只有极少数人会顶着压力外出奔波再找一份工作。相比之下,你可能要面对40~50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 在这样冰冷而残酷的现实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最佳表现,同时又不损害健康、幸福和对生活的热情呢? 你一定要全情投入 原则一: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 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想想每一次由于你因为沮丧而向别人大喊大叫,或是工作粗枝大叶,或是对手头工作精神不集中,别人的生命可能就处于危险当中。通过管理精力,你很快就会从低落、鲁莽和草率中走出来。我们有责任管理时间和金钱,也同样有责任管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的精力。 人们极少考虑我们消耗了多少精力储备,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能够随用随取。事实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耗尽了我们的精力储备——尤其由于我们不对随着年龄出现的能力减退做任何补救。通过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可以极大地减缓身体和思维的衰退,并切实地深化情感和精神的能力,直至生命的尽头。 不幸的是,恢复往往被看作虚弱的表现而非可持续机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致我们对精力储备的更新和扩充不甚在意,个人和团体层面均是如此。 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 消耗和更新精力 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是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将生命当作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逼迫自己超过健康消耗的范畴。 原则三: 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 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压力并非是我们生活中的敌人,相反,它是我们成长的关键。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向它施加压力,使它爆发出超常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24~48小时的休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刺激。 我们锻炼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 采用的是与锻炼体能相同的方法 通过突破极限和休整恢复,我们可以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肌肉在正常范围内使用并不会增加力量,还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肌肉锻炼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人在刚刚体验到超出极限的不适时就退缩了。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 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如果某件事你每次做之前都需要思考,你很可能不会长久坚持这件事。 逐渐成为自然的积极仪式习惯, 扎根于我们的深层价值观。...

2022-11-20 · 4 分钟 · 645 字

《实践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 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 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022-10-12 · 1 分钟 · 34 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上篇 理性的崛起 第一章 苏格拉底好讨厌 苏格拉底的案件常常被现代人当作“民主暴政”的例子,说明“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下也会作出邪恶的判决。 按照后人的记录,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问问题。当然,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提问。他专挑别人的漏洞,每次都能把对方问得头昏脑胀。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他自称为思想的“助产士”,意思是能引导别人深入思考。听着是挺不错,但问题是:你考虑被问的人的感受了吗? 哲学家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第二章 拯救哲学的少年国王 这底比斯圣队非常有名,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士兵都是一对一对的恋人。俗话说“上阵父子兵”,这支部队的恋人兵也同样,打仗的时候谁都不肯后退,战斗力超强。 因为那个马其顿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 二十年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所向披靡,最终让马其顿横跨欧、亚、非三洲,成为人类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厉害的人物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在马其顿还未崛起的时候,马其顿贵族经常派人去雅典留学。其中有一个国王御医的儿子去了柏拉图学园,学成归来后成了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其实柏拉图原本不叫这个名字,是他的体育老师给他改名叫“柏拉图”的——你想啊,连体育老师都觉得这人强到得改名叫“强者”,你说他得有多猛……(所以下次再提到古希腊智者,与其想象成白胡子老爷爷,不如脑补成斯巴达三百勇士穿白袍。) 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 第三章 当哲学遇上宗教 比如,罗马征服了很多蛮族,那些蛮族原本有自己的神灵。为此,罗马人建了极其宏伟的“万神殿”,把各个蛮族的神灵都供奉到里面。蛮族一看打仗打不过罗马,投降后自己的神灵还能进入那么雄壮的神殿中,所以一点儿抵抗力都没有,成批成批地都投降了。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第四章 哲学与基督教分道扬镳 “我遭受的火刑不过只燃烧一小时而已,而等待你们的,将是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 “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政权屠杀革命者,说明政权快要灭亡。革命者反过来屠杀群众,说明革命即将失败。 更可贵的是,他上位靠的不是暴力、政变这些对于一个军人出身的政治家来说最为常用的招数,而是权谋、手腕。他尊重、保护敌手的性命和财产,获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也使得他的统治能够更长久。 听着这些神谕就跟相声里那些跑江湖算命的似的,净说点儿两头堵的双关语。 第五章 哲学的坎坷流亡路 如果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藏书和《古兰经》一致,那就没有留下的必要;如果不一致,就更不应该留下。 哲学喜欢跟弱者做朋友。 第六章 哲学重新被启用 公元476年,中国南北朝的时候,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台。这件事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从此以后,欧洲再没有被统一过 对于上帝的理性证明,罗素还有一个反驳。罗素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上帝要不要符合善恶标准呢?假如上帝要遵守的话,那么上帝就有了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那上帝就不是万能的了。假如上帝可以不遵守善恶的标准,那么上帝就无所谓善恶,也就不是至善的了。 对于文明来说,最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因为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的一本本书、一张张纸中。 敬字惜纸,这不光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 第七章 教会的权力有多大? 你听说过少林寺住持向天下发号令,说当今皇帝违反佛教教义,命令全国和尚一起讨伐他吗? 为什么东西方有这么大的差异? 中国人对待宗教有更多实用主义的倾向,信宗教大多是为了要点儿好处。而且佛教说的是因果报应,就算你不信佛,多做好事也可以有好报。不像基督教讲人有原罪,光做好事没用,你不信仰基督不受洗就进不了天堂。 那时有人在爱尔兰挖了一个洞穴,有些人声称他们进入洞穴并看到了真正的地狱。后来这个洞穴越来越有名,人们蜂拥而至,以致引来教皇的关注,最后以欺诈的名义下令关闭了这个洞穴。 圣女贞德 虽然国王能给他们金钱和地位,但是远没有上天堂这事重要。所以当教会的命令和国王的命令互相矛盾的时候,欧洲人更愿意听教会的话。 。欧洲国王的实际权力很小,不能直接控制封建领主的产业和军队。所谓“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 中国人过年敢用麦芽糖去封灶王爷的嘴,感觉灶王爷就跟胡同口儿那个见谁都打招呼、一下雨就满街喊收衣服的居委会大妈似的,哪有半点儿上帝的神圣感啊。中国老百姓还有“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之类的俗语,甚至用“佛跳墙”命名荤菜,直接拿神灵调侃了。 中国的市井小说就更猛了。 《红楼梦》里,度化女娲遗留顽石的是一僧一道,两人一起行动,一起施法,也不怕俩法术打架;《水浒传》里,和尚老道拜了把子一起去砍人;《西游记》里,道教的玉皇大帝遇到危险时叫佛教的如来佛祖帮忙。 这要让中世纪的西方人知道早就崩溃了:这里面写的都是你们的神灵啊,有你们这么不严肃的吗?在中世纪,你让一本书里除了上帝外再有一个别的神试试,不把你放火刑架上烧个十遍八遍才怪呢。 《红楼梦》里,度化女娲遗留顽石的是一僧一道,两人一起行动,一起施法,也不怕俩法术打架;《水浒传》里,和尚老道拜了把子一起去砍人;《西游记》里,道教的玉皇大帝遇到危险时叫佛教的如来佛祖帮忙。 教皇也曾经要求用刑“应用一次为限”。但是有的审讯官将此理解为“一次审讯用一次”,所以打够了一顿以后,再审问几句,然后就可以再次用刑了,实际上等于没有限制。 历史忠实地履行着诗人海涅的那句名言: 在他们开始烧书的地方,他们最终会烧人。 有的人被要求终身穿着有明显标志的衣服并佩戴十字架,一生都会被别人歧视。 比这更重的刑罚是监禁,刑期往往是终身。监狱的条件各不相同。有的监牢非常窄小,没有窗户,只在房顶开一个小口,食物从房顶上递下来——好吧,我说错了,这根本就是一口井。 第八章 哲学再次惨遭抛弃 因信称义 说白了,罗马教会认为,外在的行为很重要。而马丁·路德认为,内心的信仰比外在的行为更重要。只要内心真诚信仰上帝就能得救;而是否遵守罗马教会的规定,是否上缴税款,是否完成昂贵的宗教仪式,这些都不重要。 作家伊拉斯谟说:“许多男、女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异。”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历经120年建成;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历经182年建成;比萨大教堂:历经287年建成;科隆大教堂:历经632年建成。 《圣经》里多次提到,教徒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献出来。有了《圣经》当靠山,教会便理直气壮地制定了“什一税”,规定欧洲百姓十分之一的收入都要上缴给教会。 在路德的年代,有位“聪明”的教皇想出了赎罪券的名目,说只要购买教会发的赎罪券,有罪的人就可以被赦免,死后就能上天堂。 你以为神佛是黑社会啊,交了钱就保护你? 12世纪,能收集到24本书就能称得上是图书馆了。一部弥撒书的价值比得上一座葡萄园。 换句话说,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权,就等于垄断了一切。 很快,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书了,教会再也拦不住普通人阅读《圣经》。马丁·路德攻击罗马的檄文因此可以在大众中快速传播,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只在广场上匆匆作几次口头演讲就被扔到火刑架上。 工商业和农业的一个区别是,人民不需要“看天吃饭”。...

2022-09-21 · 4 分钟 · 71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