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观后感: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

为让读者更清晰地触摸南海十三郎的人生轨迹、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现将原文拆分为 7 篇主题明确、逻辑递进的系列内容,每篇聚焦一个核心维度,既保留原文细节与思考,又强化单篇的深度与独立性,同时通过 “系列引言 + 篇末预告” 形成连贯性。 系列总引言 1997 年,《南海十三郎》横空出世,谢君豪凭 “疯癫却赤诚” 的表演击败张国荣,斩获金马奖影帝;20 余年后,这部改编自粤剧编剧江誉镠生平的电影,仍被奉为 “华语传记片天花板”。它不只讲一个人的起落,更藏着艺术与时代的碰撞、傲骨与世俗的交锋、真实与虚构的纠缠。 本系列将从 “银幕故事→人物羁绊→历史真相→精神内核→创作思考→演员塑造→人生追问”7 个维度,一步步拆解南海十三郎的传奇 —— 他的鞋被 “偷光” 的隐喻、与薛觉先的知己之遇、比电影更动人的真实爱情、“雪山白凤凰” 里的赤子心,以及他留给当下创作者的启示。 核心主题:电影初印象与人物基调 暴击式开场:还原原文中 “偷我左脚鞋的是英国人,偷我右脚鞋的是日本人” 的经典台词,解析这句疯话如何成为南海十三郎 “家国情怀 + 走投无路” 的人生注脚 —— 他的疯,从不是无厘头的癫狂,而是时代碾过文人的痛。 剧情骨架搭建:简要介绍电影的创作背景(高志森执导、杜国威编剧,先有舞台剧后有电影)、核心叙事方式(说书人在警局讲述十三郎一生),以及影片的奖项分量(金马奖最佳男主、金像奖最佳编剧),让未看过电影的读者快速建立认知。 初读十三郎:通过 “房梁上报警”“当众挑薛觉先错漏” 等初登场细节,勾勒他 “狂傲却赤诚” 的初始形象 ——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完人”,却从一开始就带着 “不向世俗低头” 的棱角。 篇末预告 下一篇,我们将聚焦南海十三郎人生的 “第一个转折点”—— 他与粤剧宗师薛觉先的相遇。一句 “我唱大仁大义之戏,我作有情有义之词”,如何开启他的黄金创作期?“士为知己者死” 的信念,又让他拒绝了怎样的诱惑?

2025-09-07 · 1 分钟 · 49 字

《南海十三郎》观后感: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

开篇 “偷我左脚鞋的是英国人,偷我右脚鞋的是日本人,中国人的鞋都叫他们偷光了。无路可走,哪也去不了,走投无路行不得也!” 影片开头就是暴击,南海十三郎疯疯癫癫地坐在房梁上,报警说鞋子不见了。 这段话就是他人生底色最好的注脚,家国情怀贯穿了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剧情概述 《南海十三郎》是由高志森执导,杜国威编剧,谢君豪主演的传记类型电影,并于 1997 年上映。 影片取材于著名粤剧编剧江誉镠的真人事迹,先是推出舞台剧,然后才拍摄电影,主演都是谢君豪。 江誉镠因生于广东南海,在家中排行十三,所以给自己取了艺名 —— 南海十三郎。 通过一个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带到警局问话的情节,借由这位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在艺术生涯中的起伏和沉浮,展现了他极富正义感与傲骨雄心的一生。 1997 年,谢君豪凭借该片获得第 34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8 年,杜国威凭借该片获得第 17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士为知己者死 据史料记载,南海十三郎从小就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平时讲话都不免来一两句唱腔。 影片中,南海十三郎常去听戏,又因坐在前排,立马就发现了薛觉先演出时出现的失误。 演出结束之后,南海十三郎直奔后台,想要见薛觉先,一来指出刚才台上出现的失误问题,二来是毛遂自荐,向薛觉先推荐自己编写的剧本《寒江钓雪》。 这个举动在薛觉先剧团人员看来,分明就是来找麻烦的。 薛觉先何许人也?他是粤剧史上的一代宗师,与梅兰芳并称 “南薛北梅”,资历摆在那里。 被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无名小辈当众挑刺,在众人看来真是不知抬举,南海十三郎一下子就被推了出去,连薛觉先都拦不住。 后来,薛觉先看过剧本之后,大喜过望,感叹此乃上乘之作。 又听闻此人是太史公家的十三公子,忙不迭要登门拜访,邀请南海十三郎加入他的 “觉先声” 剧团。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薛觉先的格局很大。 被一个不知名的毛头小子当众指出问题,不仅没有恼羞成怒,还极力劝阻手下不要乱来,实属难得。 之后还真的去看了别人给的剧本,只能说物以类聚,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而在影片中,江父听闻薛觉先要来,特意大开中门,这是很高的待遇了。 2021 年,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打入男子 100 米决赛,“亚洲第一飞人” 实至名归。 他回到中山祭祖、在祠堂上香时,也是大开中门 —— 通常只有很重要的事情,才可以开这个中门,平时大家都是从侧门进入。 薛五爷与南海十三郎可谓一见如故,立马邀请南海十三郎来自己剧团当编剧,并说道:“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戏。” 南海十三郎大喜,回应道:“我作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 此后,两人合作推出了很多佳作,引得满堂喝彩,南海十三郎名声大振,“南海十三郎” 之名也开始为世人所知。 影片中,当时的广东戏剧界,有 “觉先声” 剧团的薛觉先、“和平剧团” 的马老大和千里驹三分天下的说法。 “和平剧团” 的马老大想过来挖南海十三郎,说可以给更多的报酬。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就觉得好笑,这个用 “给更多钱” 挖人的手段也太笨了吧? 南海十三郎本就是公子哥,本来就不缺钱,拿这个作为突破口,实在有点没脑子。 南海十三郎回应道: “现在薛马打对台,势不两立,如果我过去了,现在这帮兄弟怎么看我呢?” “薛五爷对我有知遇之恩,不管你出多少钱,我都不会去的。” 这便是士为知己者死。 南海十三郎的这些作为,让我想起了《柯南剧场版:独眼的残像》中提到的 “漆面吞炭” 典故。 想起了 “伯牙绝弦” 里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

2025-09-07 · 3 分钟 · 499 字

《徒手攀岩》观后感:非生即死间,当机会只有一次

前言 “任何人都可以过得快乐而舒适,可如此世界就不会有所进步,没有人过着快乐而舒适的生活还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看完纪录片,我就在想,有时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情,是不是因为没有破釜沉舟,给自己留了太多后路的缘故,总觉得这次不行,那就下一次。 可是,如果面对的是生死,并且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徒手攀岩》于 2019 年 9 月在中国上映,是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该片讲述的是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于 2017 年 6 月 3 日无保护徒手攀上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916 米的酋长岩的全过程,共用时 3 小时 56 分钟。 2021 年 6 月底,我在 B 站上看的时候,是别人上传的资源,这一次看发现 B 站已经上架,当然这对于我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年也有重温,这次是第三次。 想到,现在开始整理电影观后感,就写一写这个纪录片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专注的力量 亚历克斯决定挑战徒手攀岩酋长岩,不是拍着脑袋就决定的。 他认准这个目标之后,用了 8 年的时间做准备,四十多次有安全绳的攀岩,一直都在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无可挑剔,每一个指头触摸到的地方,每一个脚尖所碰到的岩石勾缝,都记得一清二楚。 每次爬完,都要做笔记,哪里做对了,哪里没做对。 努力不能是盲目的,不是说我练习跑步,那就去跑步,每天都不懂脑子,跑完就完了。 努力是全方面的努力,而且要用对方法,练习跑步,不仅仅只是在跑道上奔驰就行,穿什么鞋,每天跑多远,怎么摆动手臂,每日三餐吃什么,晚上几点睡觉这些都要学习。 而且,亚历克斯的生活真的太简单了,吃喝住行全在房车上,土豆、菠菜什么的大乱炖就是晚饭了,对他来说,只有攀岩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可有可无。 这让我想到科比说的一段话: “我知道没什么能阻止我,对于 18 岁的我来说,篮球就是生命,你不可能强过我,因为你没我那么花时间在篮球上,即便你想,你也做不到,因为你还有其他牵绊,其他分散你精力的责任,所以我已经赢了。” 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 亚历克斯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他也放弃过,那一次为了到达抱石绳段,刚好太阳光线不影响到自己,他早上 4 点出发,可才爬了一小段距离,就因为左脚状态不好,对要用自己的右脚来决定一切失去信心,加上被众人注视之下,心理压力很大,外加女友和他说 “能不能为了我放弃这次挑战”,心理压力变得过大,就放弃了。 一个人没有可以在乎的人,也就没有任何弱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有保护的人,才会变得异常强大,这个在很多作品中诠释过这一观点,但对于此时的亚历克斯,显然是前者,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按理说,他应该沮丧的,但是他没有,三个月之后,他重新出发了。 我赢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年,我看到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开心至极,有的人则面无表情。 我就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面无表情的情况?你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面无表情,难道是觉得我夺得金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在我看来,真的很有可能是这种心理,我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吃过了那么多的苦,就是为了这一刻,这些都是我应得的,甚至与我所吃过的苦相比,不值一提。 亚历克斯也是这种人,虽然他攀岩登顶之后,大笑不止很是开心,甚至有点想哭,但是上午刚完成这个伟大的创举,下午就开始继续训练了,换做其他人,不得放纵几天,但是他没有。 可能对于他而言,他只是完成了一个想要的目标而已,他是很高兴,但是他付出的也足够多,当然运气也是不能完全忽视的因素,只是在这个降临之前,你是真的倾尽了全力。 要不要破釜沉舟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不要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 我只能说,这个很容易陷入正反两说的境地,有的人适用,有的人不适用,反正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对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灵活应对,而不是固执。 比如古人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手又说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些话对错都要看当下的情况,不是绝对的,合理就好。 ...

2025-08-24 · 1 分钟 · 124 字

《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观后感:推理与大场面之外,那些中国典故最难忘

1. 前言 《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是今年 6 月 27 日上映的作品,也是《名侦探柯南》系列的第 28 部剧场版电影。 故事始于毛利小五郎在警视厅时期的同事,外号 “鳄鱼” 的鲛谷浩二遇害。 柯南一行人顺着线索追踪到长野县的雪山,而凶手是否与十个月前的雪崩事件有关?故事就此展开。 最终,事件的转机出现在大和敢助从失忆中苏醒,他记起了雪崩发生时自己看到的那个人是谁。 2. 大场面 我从 2012 年开始看柯南剧场版,当时一口气看完了已有的 16 部。 没想到现在已经出到第 28 部了,在我看来,剧场版这些年有了不少变化。 早期作品特别突出推理叙事,那些构思设计和情节反转,都曾让人惊叹不已。 现在这些元素虽然还在,但感觉力度弱了不少,更多是在追求大场面。 印象里《名侦探柯南:第 11 位前锋》的场面还算小,其他作品不是要毁灭国家,就是要毁掉城市,爆炸场景接连不断,一片轰隆隆的声响。 再加上出现的夸张、反科学操作,电影都快变成科幻片或灾难片了,推理反倒成了次要部分。 说实话,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 可能是看久了产生了惯性,也可能是心境发生了变化,但不管怎样,每次出新作还是会期待。 3. 套路 看推理电影,最吸引人的就是最后揭晓凶手的时刻,所以千万不能开弹幕。 好在去电影院观影,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些年看了很多电影,对套路也基本摸透了。 比如摆在明面上的嫌疑人,通常都不是真正的凶手;要是关键人物声称在事故中身亡,其他人为此哀悼、回忆往事时,这个人基本不可能真的死去。 写到这里,想起韩寒很久以前在新浪博客写的杂文,有调侃一些香港电影,但凡出现 “你真是我的好兄弟!” 这句话,下一秒这位好兄弟必领盒饭。 这和动漫里常说的 “有烟无伤”“自古对波左边输” 其实是一个道理。 4. 猜凶手 猜测最终凶手也是一种乐趣,但不管猜中还是没猜中,我发现心里多少都有点不痛快。 就像之前看的《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开场不到几分钟我就猜到了凶手,并且笃定就是这个人,一路看到最后,居然真的猜中了。 那种感觉很难形容,是该高兴,还是该失望?居然这么容易就猜中了,心里突然就有点索然无味。 看《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时也是这种心态,每次出现新的人物,就会猜测是不是最后的凶手。把可能的人选都猜一遍,就不信没有猜中的时候。 当然,如果猜了五六个人,猜中不算难;但要是只选一个,我就没猜中。 到最后,我一直以为凶手是阿笠博士的那个朋友。 5. 有点刻意 在这部电影里,有个地方让我一直觉得奇怪,毛利小五郎不管和谁提起死者鲛谷浩二,都不叫名字,而是 “鳄鱼” 这个外号。 要都是熟人还好,可面对第一次见面的人,他还是叫外号,对方就会问 “鳄鱼是谁?”,接着他又得解释 “鳄鱼就是死者鲛谷浩二”。 我没记错的话,这种情况出现了四五次。因为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他们见到了好几拨人。 在我看来,这显得不够庄重。“死者为大”,总叫外号不太合适,而且还是陌生人。 虽然毛利小五郎平时一副混不吝的样子,但真遇到大事、进入状态后,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从他救自己老婆,以及解决同学聚会杀人事件、自己学生杀人事件时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带着这个疑惑看到最后,才知道这个外号是推理的证据之一。 之前的不和谐感也就说得通了,原来是为了铺垫这个点,有点玩文字游戏的意思。 ...

2025-07-22 · 1 分钟 · 109 字

《神话》观后感:9 分的惊艳,半分的缺憾

前言 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拿回来放在自己的博物馆。 影片中,成龙说的这句话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振。 在 2005 年,有两首歌让我印象深刻,一首是周杰伦的《夜曲》,另一首就是成龙和金喜善演唱的《美丽的神话》。 我知道《神话》这部电影,但是,一直都没有看过。 有些电影确实要讲缘分,有的是你忘记了,有的是你当时实在看不下去,等过了好久,突然有一天又看得下去了。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我通常会感叹,当时应该再坚持一下,好电影的开场不一定就引人入胜,有的甚至会很无聊,只有看到最后,才知道电影是好是坏。 《神话》这部电影纯粹是我忘记了。 剧情概要 影片一开场,成龙饰演的秦国大将蒙毅,护送金喜善饰演的朝鲜公主玉漱入秦为妃。 途中遭遇从朝鲜追来的崔将军拦亲,因为他对玉漱倾心已久,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玉漱为了国家以及百姓,只能选择大义。 在后面的打斗中,崔将军被蒙毅误杀,蒙毅为救玉漱,没有迟疑片刻,和玉漱一起坠崖,在深水中、山洞中、长城边上,两人都有了很多交集。 经历了这么多生死瞬间,两人之间也产生了很微妙的感情。 期间,镜头穿梭到现代,蒙毅的转世(姑且这样称呼吧)杰克是一名考古学家(不管成龙饰演的是什么角色,你只要默认带上“会功夫的”前缀即可)。 最近一直在做梦,梦到自己是秦国的大将,然后遇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与此同时,杰克的好友,由梁家辉饰演的威廉,是一名热心钻研超自然能量的科学家。 因为怀疑陨石与悬浮现象和杰克的梦有关,两人便从帝沙一路追寻至瀑布下的悬浮天宫。 古代和现代的画面不断交织,谜底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原来这竟是一场跨越几千年的爱恋。 那一幅画 在帝沙的圣殿中,悬于半空的石棺,因为威廉撬下了墙上的陨石,石棺失去平衡摔落下来。 杰克恰好躲过,随即看到石棺盖下的东西,瞳孔顿时放大。 顺着镜头转动,出现在眼前的就是玉漱公主的画像,那一瞬间,我真的是惊到了。 第一次深刻领略到了金喜善的美。 一直以来,我虽然知道金喜善号称“韩国第一美女”,但是,并不觉得有多特别。电影一出场,出嫁的扮相虽然很美,但也就这样了吧。 遥想十多年前,在胡歌、白冰主演的电视剧《神话》中,白冰饰演的玉漱公主,号称长的和金喜善一模一样,在当年觉得白冰很漂亮,那金喜善也很漂亮,仅此而已。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也看过很多《美丽的神话》这首歌的 MV,多少都有电影中的画面。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一瞬间,get 到了金喜善的美,可能是出现的方式太出其不意了。 眼眸含情,温婉动人。 历史上的蒙毅 为了研究历史上的蒙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硬是先把史记中的《蒙恬列传》看了一遍。 蒙氏祖孙三代,都是秦国大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孙子蒙恬,南征北战,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毅是蒙恬的弟弟,秦始皇感念蒙氏三代人的忠义,爱屋及乌,于是招他在朝中做事,平时同行同止,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历史上的蒙毅是文臣谋士,而影片中的蒙毅是一名大将,人物原型反而更像是蒙恬。 在看《蒙恬列传》的过程中,书中有一个地方让我挺有感触的。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处置,蒙毅不敢徇私枉法,给赵高定了死罪,除去官籍,但是,秦始皇突然又觉得赵高办事能干,死了怪可惜的,就又特赦了赵高,还恢复了他的官职。 这不扯淡嘛,朝令夕改,这就害了蒙毅了,让赵高这个心胸狭窄之辈怀恨在心。后面一直针对蒙氏家族,赶尽杀绝。 这个事情,我就感觉有猫腻。 因为赵高是胡亥的人,蒙氏家族站队公子扶苏,秦始皇是不是故意挑拨这两拨势力,借机打压一下蒙氏家族,毕竟,蒙氏家族权倾朝野,功高震主,不可不防啊。 最后,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患病,行至沙丘时病逝,赵高联合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继承皇位,赐死公子扶苏、蒙恬、蒙毅等人。 蒙恬不忍有辱祖上贤名和先帝厚爱,即便率领三十万大军,也没有反叛之心,于是吞毒药自杀了。 蒙毅在临死之前,对着胡亥,慷慨陈词了一番: 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穆公、秦昭襄王、楚平王和吴王夫差因乱杀能臣,在诸侯国中声名狼藉,所以应该要用道义治国,而不是乱杀无辜。 胡亥当然没听,再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电影实拍 电影实拍一直以来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龙的电影中,好像都默认是实拍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场景,虽然对比成龙以往的电影作品(比如《我是谁》中,从21层高的鹿特丹大楼跳下),显得很微不足道。 但看到的时候,还是很让人惊喜的。可能是因为现在 2025 年了,电影实拍越来越少了的缘故。 第一个场景,是悬崖上着火的马车,金喜善是真的在上面,整个马车都吊着威亚,大太阳、高温、浓烟扑面,那感觉一定很不好受,这个实拍说实话挺不容易的。 第二个场景,蒙毅抱着玉漱坠崖那一场戏,也是实拍,更搞的是,为了拍摄真实的坠崖效果,导演吊着威亚,也跟着一起坠下崖去。 成龙对此是司空见惯了,可对于金喜善、导演唐季礼那是很敬业了。 注:不过我才发现唐季礼是武行出身,那变成只有金喜善一个人受伤的世界了哈哈哈。 ...

2025-07-14 · 1 分钟 · 13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