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学习总结

1. 前言 历时三个月的学习,让我对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前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判断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说什么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自己好像突然在迷雾中看见了明灯,可以看见前方的路况,仿佛看到了整个管理世界的地图,然后知道了自己处于哪个位置。 2. 角色转变 在没有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认为的,普通员工只需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比如他是一位开发人员,那么他只需要按照需求完成开发任务即可,但是管理者不一样,管理者可能也会有项目的开发任务,但是他不能仅仅只是做好自己的开发工作,还需要对整个团队负责。管理者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整个团队的成果很糟糕,那么这个管理者就是失败的。 但我也只是认识到这一层而已,如果有人问我,那么管理者要怎么对团队负责呢?用什么方式呢?估计我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我反思的一个心得就是,角色应该转变,但是怎么转变呢?具体应该要怎么做?是事无巨细还是发号指令?在项目早期,管理者可以带头冲锋,负责很多项目功能的开发,但在项目后期,应该要试着将有挑战性的开发任务留给其他人,帮助其成长,自己应该往更高一层维度去思考项目的问题,关注项目开发进度,项目往后发展方向等等,更加注重全局,而不是局部。 3. 双赢 不管从公司,还是个人,管理的目的,最终受益都是双赢,这是我所认为的。 从公司层面,管理是为了能让公司长久地健康生存下去;从部门层面,管理是为了让团队能够做出更好的成果;从员工层面,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效率;从管理者层面,管理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心中较为自我的愿景,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的这段时间,更让我体会到“双赢”无处不在,不管是自己所交的朋友,还是其他事情,很多都是无意识的,都是有“双赢”的东西在里面,透过这个,更让我明白的一个点就是,如果一个很喜欢为他人着想的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他应该知道,收取别人的回报是明智的行为,且不说,是“孔子批评子贡做好事不领取奖金”那个典故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很多人在无私奉献之后,没有接受别人的称赞,他自以为自己是很高尚的,但是如果对方以后做了什么稍有不好的地方,他基本上就会以为,以前我那么对他,他原来是这样的人,真是不值得。还有一些就是朋友之间的买卖交易,一些东西可能朋友之间关系很好的,自己是可以白送的,但还是要收钱的,也是这个原因,可以收的很少,但是不能不收。在我的理解范畴内,就是打破了“双赢”的平衡导致的。 4. 大道至简 对于管理而言,光有内功和招式,没有实战去验证,那不算真正掌握。即便学以致用,有所成效,但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学得再多的东西,人自己的品性才是最根本的,如果你内功深厚,哪怕没有招式,至少保证怎么打都打不死,对应的就是,虽然你没有掌握太多管理上面的方法,但如果知道关怀下属,以诚相待,让对方能感觉到你的诚意,那么对于整个团队而言,基本盘还是有的。但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就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武功招式了。 大道至简,作为管理者,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归到个人品性的修炼上面,待人接物,行为举止,都是修行。就好像学习技术一样,各种前沿框架、前沿技术满天飞,但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到头来,很容易就变成泡沫,一吹就破。 5. 以人为本 “大道至简”是指让管理者知道回归到个人品性的修炼上面,“以人为本”是要让管理者知道你要管理的是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不是要管理团队里的那些工作,那只是表面的东西,核心其实还是人。 一方面,既然是人,那就需要知道人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人的想法,但是可以把人特有的一些共性总结出来,深入去理解这些共性,那么就很好理解自己员工的一些想法,就比较好把掌控整个团队的运转。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就需要体现出管理者对下属的关怀,就需要管理者关注下属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只是工作,还要包括生活,让他可以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这就体现“双赢”的思维了。一个团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 我最近听到的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伦纳德说的,“我们希望球队中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角色上的赢家。” 多年以后再看这些培训作业,有些太理想化了,说到底,管理只不过是公司为了能获取到更多利益的手段罢了,不用说得那么高大上,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并不一样,你不能强求他人按你的标准去做事情,自己也不要入戏太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没有必要有么多的情绪。在工作上,你想要做成一些远大的事情,如果很难,那就适当妥协就好了,可以慢慢把这口气攒起来,迟早有一天,可以有机会完全贯彻你的意志,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2021-01-11 · 1 分钟 · 22 字

第十周:目标计划管理

1. 企业的目的 企业不同时期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是保证存活;第二阶段是为了发展,加强公司业绩,达到预期的盈利;第三阶段是在发展壮大之后,有更多精力投入公司健康运转的事情,保证长久的生存下去;第四阶段是为了公司品牌,提升公司的品牌效应;第五阶段回馈社会,在社会上更多影响力。 其实,这和人的成长路径是一样的,把企业当做一个人来看待,未尝不可,道理都是互通的。 2. 企业靠什么盈利 自身的竞争力,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的更好。 3. 管理不仅仅是项目管理 我之前理解的管理,是对于整个部门来说的,除了项目管理,还有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团建、购买零食等等生活上的一些建设,让我觉得管理就是当爹又当妈,很操心的。我只是理解到这一层,但是听完张工的讲的管理体系化,管理不只是自己部门的事情,是整个公司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果把管理体系化的概念放到部门里去,把部门当成一个微小型的公司,相信你就会明白,管理应该要做什么,不会只是局部的工作,而是整体。 4. 完美的整体是由不完美的局部构成的 我之前有听过“木桶理论”,和课上讲的“短板理论”一样,意思是要想让团队成长,只需要补上薄弱的环节即可。同时,还有另一种见解的“长板理论”,意思是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安排其去做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得到的成果一定可以抹平甚至超过薄弱部分所带来的负作用。 结合这两种理论,我的理解是“木桶理论”当然有用,但它更多是关注到他人的缺点,很容易看不到他人的优势,至于“长板理论”,只会关注他人的优势,而忽略掉了缺点,所以,在实际中还是要结合着使用,在保证缺点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长处会更好。比如之前不善言谈,说话都紧张到结巴,但是根据“木桶理论”,补强了沟通方面的问题,不说健谈,至少说话不紧张,有一个正常沟通的能力就好,在这个条件下,再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对的工作上。 5. 达成共识 我认为达成共识的首要条件是,两个人讨论的确实是同一个东西,至少不是鸡同鸭讲,所说的都在同一个频道上,那怎么做到这点?那就需要多去描述客观事实,而不是表达感受,也就是课上讲到的现象和评价,非暴力沟通里也提到了这点,就是双方少用评价型的措词,比如说要开发一个杯子,讨论一个杯子的设计怎么样: 张三说,这个杯子设计的很好看啊。 李四说,这个杯子哪里好看了,这都什么设计啊。 这些都是评价,好看与否都是主观的,这种带有主观性质语言,别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除了增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之外,还有可能演变成为争吵。 如果张三说,杯子外部是光滑的,没有磨砂,用户使用很容易摔碎,这是在描述现象,那么李四就很容易理解张三的意思是“容易摔碎”,那就可以针对这一点展开深入讨论,确保双方都在讨论同一件事情。

2021-01-10 · 1 分钟 · 21 字

第九周:员工激励理论

1. 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 你是激励者,也会是被激励者。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但要做好激励员工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可以问问自己,你是如何被激励的? 如果是我,就只想要钱? 钱当然是很实际的可以激励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让你去做一些你极为厌恶的事情,我相信,抛开那种极端的假设,比如给你一个亿,你做不做?所以,我们只讨论现实的情况,钱不一定就是有用的,它只会起到很微弱的效果,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其实是自身的感受。 除了钱,还有呢? 那就是自己可以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怎么可以让我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呢? 那就需要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上级的理解,给予自己支持和肯定,比如与其他同事相处融洽。 做好手头上的工作了,然后呢?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上级给了条件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然后呢? 那就是自己做的事情可以给公司带来收益,同时可以帮助到其他同事,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这一连串的反问,基本上可以体会到被激励者的心路历程,虽然不一定通用,但是人下意识,应该都是觉得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我觉得这样换角度去想这些事情,可以很好的为激励他人做准备。 2. 给予员工表达自己的机会 就拿项目负责人来举例,有时候同事并不是说不想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而是在向项目负责人提建议的时候,项目负责人往往第一个反应就是,“领导说了必须这样做,只要照着做就好了,要不你找下领导吧,他说是这样做的。” 这种回复并没有给同事一个合理的解释,项目负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只知道将问题抛给上级,用上级来施压,让下属屈服。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项目负责人会这样,基本上是这以下这些原因,一是为了怕上级不满意;二是为了省事,本来已经安排好了,突然有这个想法,可能多出工作量,项目不能按时交付怎么办。 在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也一直在说,如果对这个需求有新的想法,哪怕这个需求是谁说必须要这么做的,只要给出的理由很充分,那也是可以商量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来是给予员工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二来是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在做自己的项目,而不是在帮别人做项目。 作为被激励者也需要明白,有些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功能需求你是不认可的,但是考虑到整个团体的利益,或者说当前所处的一个情况,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知道适当的妥协了。 比如你想买一个西瓜,标价是 100 元/个,但你目前没有足够的钱,想要攒够钱再去买。然而,当你超级想吃这个西瓜时,难道你真的要等到攒满 100 元再去买吗?其实,你可以尝试和店家商量,看能否降低价格或者只买半个。通常,人们不会死板地等到攒够钱再购买,而是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问题。因为人是灵活的,情况也是多变的。 就我个人而言,一个很好的员工激励案例应当是“望梅止渴”,因为它以极小的成本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2021-01-09 · 1 分钟 · 28 字

第八周:非暴力沟通

1. 前言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但是听完这堂课,书中的内容突然清晰了好多,很有兴趣将这本书细细研读一遍。 注:当时确实这么想的,只是后来真香了哈哈。 2. 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评论。”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对课堂上的案例,进行了深入思考: 有个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经常抱怨彼此之间很难进行良好的沟通。 卢森堡博士组织了一个会议,并询问老师们:“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要求?” 教师A:“他是个大嘴巴!” 卢森堡:“我的意思是想了解校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对校长的评价。”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A回答的“他是个大嘴巴!”这个答案,只是答非所问而已,因为“大嘴巴”并不是一个行为。如果卢森堡博士把问题变成“校长是个怎么样的人?”,那么教师A回答“他是个大嘴巴!”且不说这个是很主观、很有攻击性的答复,但确实是回答了“校长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难道还要这样回答“校长经常在会议中,回顾他的童年和战时的经历,有时造成会议超时半小时以上。”这会不会显得很啰嗦? 我有些疑惑,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变成了为了观察而观察? 比如,我自己设想的这样的一个场景: 小明:“我今天5点下班,先骑车到体育馆,然后打了半个小时篮球,感觉好累,全身出汗,买了一瓶农夫山泉,喝完之后……” 小强:“你吃晚饭了么?” 小明:“……喝完之后,又继续打了半个小时,然后才骑车回去,到家之后,洗了个澡,就7点半了,然后骑车出来找你……” 小强:“停停停,我只想知道你吃晚饭没有,说那么多废话干嘛?!” 写完这个对话场景后,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日常沟通中的表现。有时,我也不能很准确地回答提问者的问题,总是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言简意赅地回答。我往往会在回答前铺垫太多,要到最后才抛出最核心的内容,这很容易让提问者感到困惑或烦躁,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可能说了太多的“废话”。 就好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一样,教授问兰彻,“机械装置是什么?”兰彻回答,“能省力的东西就是机械装置。”然后教授不认可他的回答,只认可了查尔图的回答,“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借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钉和螺帽,或者杠杆围绕支点转动,还有滑轮的枢纽之类的。尤其是构造,多少有点复杂。包括活动部件的组成,或者简单的机械零件,比如滚轮,杠杆,凸轮等等。” 兰彻的回答显然是带有评论的观察,查尔图是不带评论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更倾向于兰彻的这种回答,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出能让听者便于理解的信息。 人不是机器,学习一个东西之后,要灵活运用,不应该一刀切,所以《非暴力沟通》也在强调,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评论,需要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而这一点,我想才是最难修炼的部分。 3. 幸福是什么 在探讨非暴力沟通中的“感受”部分时,我们被引导要放下“我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自我中心,学会换位思考,多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并尽力感受对方当下的心情。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是避免痛苦。”我对此的理解是,当我们足够智慧时,我们不再追求那些我们尚未拥有的东西,而是学会珍惜我们当前所拥有的。 我认为,将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关于“幸福”的这部分内容融入讲解会很有意义。两者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人生所追求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是常态,只是有时被快乐所掩盖。就就像你第一天吃这碗面很开心,第二天还是很开心的,第三天第四天呢,天天都吃呢,你可能就不开心了。而你在没吃这碗面之前,相对于“很开心”,其实可以说是不开心的,你只是从“不开心”变成了“不开心”,本质上只是从曲线底部又到了曲线底部而已,并没什么不同。

2021-01-08 · 1 分钟 · 26 字

第七周:与领导沟通的方法

1. 聊天与沟通有何区别 首先,聊天和沟通有何区别,影响沟通水平最重要的是什么? 聊天侧重于人,通常是因为双方关系还不错,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交流,这种交流是主动积极的,所谈论的事情并不一定有关联,可以前面在说跑步,后面就在谈论正在看的小说,谈论的内容并不重要,只是喜欢一起聊天而已。 沟通侧重于事,是为了解决事情而发生的,对方是谁并不重要,退一万步来说,哪怕你很讨厌他,但是为了解决当前的这个事情,你不得不去找对方讨论这件事情,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影响沟通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1 察言观色的能力 生活中有很好的例子来体现沟通方式的差异,那就是微信聊天、打电话聊天和面对面聊天。在微信里聊天,如果没有表情或者一些语气助词,同样的文字可能就表达出不一样的意思,很容易造成误会;打电话聊天,可以听到对方的语气,但是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也很容易造成误会;面对面聊天,可以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感受到对方的语气,误会的概率会降低很多。 1.2 用很少的话语能表达足够准确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表达足够准确的信息,不如说是如何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就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准确”的确应该以听者为标准,而不是仅基于表述者。除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画图表达确实也是很好的方式。不过,我认为最好的方式之一,应该是举例子。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遇到过和知道的一些小事,可以作为解释和说明的绝佳素材。例如,“学习要打好基础”,当有人质疑这一观点时,解释其重要性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但如果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效果会大不相同。 你可以这样说:“想象一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一栋楼的地基要打得那么厚实,因为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上面的楼层就会有坍塌的风险。同样地,一棵树,如果树枝被折断了,它不至于死亡,但是如果树根生病了,那就没得救了。学习也是如此,基础不扎实,后面的学习就会像建在沙堆上的高楼,随时可能崩塌。” 这样的举例更容易让听者理解“学习要打好基础”的意思,并产生认同感。 2. 沟通前我们要想清楚 2.1 为什么,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想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沟通最后会演变成争吵,大家忘记了最初要沟通解决的问题,而是过分关注问题之外的一些事情,比如对方的语气或言下之意等。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时刻强调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不应该浪费这个时间。 2.2 要什么,对方的需求和利益是什么 在沟通一件事情,比如一个项目任务时,要明白对方提出要求的原因是什么,对方为什么不同意你的方案。此时,可以适当换位思考,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会作何反应,是不是也会不同意。换位思考是有用的,但应该是自发地去做,而不是要求对方。避免使用诸如“你到底有没有想过我这边的情况?”的表述,而应该说:“我知道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考虑这样的方案,因为这样实现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但基于用户体验,这个方案对我这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 在沟通中,始终考虑双赢,可以减少争执。理解对方不同意的原因,是否有苦衷,换做是自己是否也会这样选择。如果双方都能有这样的理解,那么沟通不会是问题。 2.3 干什么,我希望对方如何反应或行动 这个“干什么”的前提是解决了前面“要什么”的问题。如果前面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这个问题通常不是大问题。 2.4 说什么,我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到这个阶段,双方应该已经达成一致。至于可能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让对方明白你要传达的信息。如果表达不清楚,可能会导致成果与预期不符,这会增加时间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与领导沟通的方式 在与领导沟通时,基本的尊重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要保持自信,不怯场,至少要保证说话要利索。有些人在与领导沟通时可能会感到抵触或害怕,但克服这种心理非常关键。 当要向领导反馈问题时,一个好的思路历程可以是这样的: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分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接着思考如何解决,并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案,比较各方案之间的利弊,解释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个方案,再回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并讨论如何避免未来再次发生。下属的职责是列出这些选项,而领导则更多是在做选择题。 沟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应坦诚交流,有问题及时反馈。不要害怕让领导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为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可以避免问题扩大化,减少潜在的严重后果。要知道,越早反馈,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021-01-04 · 1 分钟 · 35 字